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 博彩平台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被曲解的成語: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文/孫書香

圖為清 黃鉞《畫龢豐協象》第五幅《黃羊祀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6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人心中有神、有禮,才會自我約束。脫離儒家文化的內涵,就會把這句話曲解成唯物享樂的藉口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

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從上下文連貫起來看,這句話應該放到孔子對祭祀食物的要求裡去認識,它不是孔子對日常飲食的講究。

這就有個對祭祀的理解問題。1949年中共篡政以後,孔子被中共解讀成無神論者,但如果孔子不信神,他為什麼祭祀哪?而且,孔子最看重的就是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其實,真實的孔子虔信神靈,在《中庸》中孔子寫道,普通人看不見神、聽不到神,但鬼神主宰造化,因此他強調對鬼神的祭拜要「齋明盛服」, 孔子說祭神如神在,雖然看不到神,祭祀時,也要如同神在眼前一樣敬畏。

所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應該是指祭祀的食物,不能像尋常飲食那樣處理,祭祀的米要飽滿完整,儘可能精細,肉儘可能切得薄與均勻。食物原料與加工講究潔淨與切割方式,都是恪守祭禮食規,以示對祖先、神靈的虔誠,如此才能達到儒家的盡「仁」盡「禮」。

祭祀的米要飽滿完整。(fotolia)

錢穆先生則認為,「不厭」之意是「不飽食」,意思是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習慣,不要因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過多,這種解讀,也符合孔子一貫的克己復禮之道。

《說文解字》中,厭,「笮也」,笮,「迫也」,即強迫,強求之意。據此意解釋這句話就是:米不強求精細,吃肉不強求切得細,對飲食沒有太多的需求,這也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一種表現吧。

以上無論哪種釋義,都與唯物享樂的現代解讀大相逕庭。人心中有神、有禮,才會有自我約束,脫離這層儒家文化的內涵,就會把這句話曲解成唯物享樂的藉口了。

普通人大多貪圖美味,為滿足口腹之慾,常常極盡其奢,食物不好吃就少吃或不吃,但孔子除祭祀以外,對吃並不講究,飯食不因精緻而多吃,肉類不因細美而飽食。吃粗糧充飢、喝生水解渴、枕著胳膊入睡,照樣樂在其中。君子食必有節,怎麼會倡導食物做得精緻就多吃呢?「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參考資料:

《論語》
《中庸》
程樹德撰《論語集釋》
宋丁度等《韻書》
錢穆《論語新解》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出自《左氏春秋》,這裡的「將」指的是戰國時代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軍元帥趙括。當時趙王因為中了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讓趙國元氣大傷。
  • 一位有道德的正人君子,並不會因為他人看不到就放縱自己。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蘧伯玉,就是這樣一位「不欺暗室」的君子。
  • 西元前259年,秦國的六十萬大軍直驅邯鄲,沿途順道占領幾個城池,並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因為趙國的主力軍隊已在前年的長平戰役中折損,剩下的兵力勉強只能防守邯鄲。雖然守城的將士不多,但有善於防禦的廉頗坐鎮指揮,加上邯鄲在百年來的不斷建設後已是十分堅固、易守難攻,因此秦軍無法馬上攻下,只好把城包圍起來,這一圍就是二年。
  • 西元前251年,在趙國和秦國又同時發生了一件大事:趙國的平原君和秦國的昭襄王在這一年相繼去世。燕國趁機攻趙,被廉頗、樂毅擊退,並進而圍攻燕國。
  • 現代人往往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成「男人喜歡追求漂亮的女人」,身材苗條的女子被說成了「窈窕淑女」,這都與其真正涵義相差甚遠。
  • 識時務者為俊傑,常被解釋為:順應形勢、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傑。此語現在多用於規勸告誡,甚至被用來勸降,意思是人要現實一些,不要過於理想,時代已經這樣了,不要一味堅持自己的想法,要順應時代潮流。現代人也常常說,為了你的前途、事業、家庭、子女等等考慮,你就應該「識時務」。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