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香港Rapp- 线上博彩全攻略
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空? 教人悟什麼?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40051
【字號】    
   標籤: tags: , ,

俗語有這樣的說法:「酒、色、財、氣,四大皆空!」也有的用「四大皆空」表示看破紅塵。 說「四大皆空」的起源來處,並不是這個說法。「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空?

「四大皆空」 四大空

「四大皆空」的說法是來自佛家。東漢時的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1]卷二十說:「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就說「四大」在人的身中,各有名字。晉代慧遠 《明報應論》有提到「四大」之名,說:「夫四大之體,即地、水、火、風耳,結而成身,以為神宅。」「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這四大物質,構成人身,給人的元神當居宅。

《最勝王經》卷五也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水、火、風共成身。」四大物質各自具有堅、濕、暖、動的性能[2],和合構成了人身,所以「四大」也用作人身的一種代稱。

佛家講「四大皆空」,主要在提醒人:這四大物質元素卻又不是真我——「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這是「四大皆空」的一層含意。

不僅人身四大空,佛教還認為,構成一切萬物的元素都不是真實的,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皆是空幻的,「四大」構成的事物的本體、本質並非像我們的肉眼所見的物質分子現象,這也是「四大皆空」另一層境含意。

1967年福建得化縣寬淨法師,在坐禪中蒙觀音菩薩接引至極樂世界參訪,回到人間後講述其遊歷,其中提到在蓮花池中沐浴,衣服不會弄濕,而且可以任隨己意升高、下降、往左、往右。(大紀元)

「四大皆空」的用處

若說「四大皆空」!人身空、萬物空,生命還存在嗎?生命還有意義嗎?

人身脫離了「四大」構成的皮囊,人此生此世在世間的安宅不在了,人走了,然而人的元神卻未死亡(除非此人壞事作盡,形神全滅),還要繼續輪迴轉生的旅程。從科學界的實證研究,還有「再生人」的前世、前前世的記憶實證中,人們看到輪迴轉生,一報還一報,確實不假。這層物質時空的四大、物質萬象,是上天考驗人「悟性」的假象,是造成人尋真、返真的牽絆。

佛家啟悟人,生命的意義就是要返本歸真,修去敗壞本性的「私」,才能脫離業報和無盡的輪迴之苦。「四大皆空」啟悟人洞徹物質的虛「有」假象,走向生命的修行返真的起點。

宋代釋印肅《證道歌 其二十九》醒人

看空一切物質假象,才能讓生命回升,返回元神最好的始初狀態。執著於色身的望需求,執著於名、利、情的追索,即使得的再多,脫離了「四大」一切都空!即使名、利、愛情與子孫榮耀得意,哪一樣是生帶來、死帶得走的?反倒是在追索過程中,為私為我算盡心機,造下種種惡業,結果讓真我(元神)墮入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承受業報。要擺脫輪迴業報,就從分辨假象和真我開始去悟道。「四大空」也可以用作放大四大,勘破人身、萬物的物質表象,勘破後天的觀念執著和名利情,走向修煉,返本歸真的一個層次。

生命為了修行而來,從墮落的凡俗修回到生命元神初生的時空境界,要回到永生的純真境界。「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3]!有相之身中藏著無相身的元神,此生之後能不能有生路?「四大皆空」待人去洞悟、證悟。

註釋
[1] 傳說《四十二章經》是東漢明帝時迦葉摩騰、竺法蘭合譯佛教典籍,凡四十二章,故稱為「四十二章經」,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

[2] 據《佛學教科書》解釋「四大」:
地大:以堅硬為性,能支持萬物,不使墜落。
水大:以潮濕為性,能收攝萬物,不使散溢。
火大:以溫暖為性,能成熟萬物,不使壞爛。
風大:以流動為性,能生長萬物,調節暢通。

[3] 「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出自南北朝·寶志:《十二時頌 其五》。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勸學說: 「駑馬十駕」勉勵人勤能補拙,天天勤奮不捨,也能達到目標。像歐陽修這樣的良馬,曾經留下功在不捨,一日千里的奇功。
  • 「一塵不染」原來是佛家語,指不染凡間「六塵」,那麼「六塵」是哪些凡俗之物呢?
  • 「一絲不掛」一般說是赤身裸露,就是一絲一縷的衣飾都沒掛在身上。回顧「一絲不掛」本意不在此,它是從佛家來的成語,說的是人間道的修行。
  •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這話兒是從哪裡來的?後人減縮成「千慮一得」的成語,其中顯現了晏子的機智,比機智更可貴的是他的好德的修為,智仁勇兼備又謙沖自持,淡淡定定看破財的誘惑,尚儉守德、不造業。
  • 「一諾千金」引起的力大無比的效應,展現信諾的可貴。看楚漢相爭時代,季布的故事,告訴你「一諾千金」的來源與演申。
  • 「不三不四」意味不像樣、不正派的意思,「沒三沒四」也是一樣的意思。為什麼拿「三」和「四」這兩個數字來作比喻呢?一起來追根究底,明白 「四」達,也是得一智也!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