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平博88- 线上博彩全攻略

連環畫:走過劫難(9)

——一個普通中國女人的覺醒
圖文:軒遠工作室

連環畫:走過劫難(9)(軒遠工作室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這個故事的每一細節都是真實的,逼真還原了中國北京的看守所、北京新安女子勞教所、北京女子監獄的場景及發生的事件,只是掩去了人物的真實姓名。

六、新女監(接上文

200. 每個月都有「背對背揭發檢舉活動」,監獄鼓勵犯人互相打小報告。
201. 美娟被「揭發」出來,說她吃過我給的一個雞蛋。大家「批鬥」美娟。
202. 夜裡,倩驚恐地從廁所跑出來,大喊:「裡面有鬼!」
203. 從此,她夜裡上廁所,都讓我陪著她。
204. 女監做很多手工活,比如製作給死人用的花圈。更多的是做出口外貿的產品。後來我們才知道,那都是違法的。
205. 我們在班裡串出口的珠子畫。鮑紅丟了一根縫衣針,到處翻找。丟一根針就要扣分,影響減刑。
206. 沒有找到縫衣針,鮑紅精神崩潰了,後來給送進了精神病隊。其實,因為表現好,鮑紅已經是女監減刑最快的「勞動改造積極分子」了。
207. 夜裡,我在被子裡偷偷寫信,記下張燕被害死的詳細情況。
208. 安姐把信藏在胸罩裡,她很快就會出監,把消息帶出去。
209. 一天夜裡,班裡的電門被突然關上了,出了什麼事?
210. 第二天清晨,蓋兒頭在廁所告訴我,「又來了一個法輪功!昨天夜裡折騰她,她一直喊,所以夜裡就把咱們的門給關了。」
211. 出了廁所,我就聽見通道裡有人喊,聲音很大。小雙看著窗外,背對我說:「這回你還要忍嗎?外面又折磨人了,我今天可不管你了……」
212. 我明白了,從班裡衝出去,一邊跑一邊喊:「不許打人!不許打人!」蓋兒頭、小雙和倩都假裝追趕我,蓋兒頭還故意讓自己摔了一跤。後來聽說因為我這一喊,她們那天沒敢繼續折磨人。
213. 她們三人因為沒有管住我,被鄭梅批評了一頓。
214. 鄭梅在門口大聲呵斥我,說我管閒事。然後,她用非常小的聲音說,王大在監控室盯著呢。我們倆頭上,就是監控頭。雖然鄭梅表情嚴厲,我心裡很高興,我知道她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215. 幾個月後,我終於刑滿要出監了,鄭梅送我。我對她的關照表示感謝,鄭梅說,「我應該感謝你呀,因為你讓我懂得很多!」
216. 我回頭望著監獄的大牆,感到高牆內外於我已無分別,走過劫難,我已不再恐懼。

(本系列完結)

點閱【連環畫:走過劫難】系列。

責任編輯:李天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不敢再和家人多說什麼。我感覺到丈夫的變化。他說因為我被勞教,單位找他談話,可能會影響晉級。兒子急切地問我:「媽媽,您聽話嗎?您掙多少分了?」孩子都知道,掙分多就意味著早回家。
  • 重獲自由,我卻無家可歸了。丈夫和我離婚,兒子也帶走了。病危的我躺在出租屋裡,百感交集,我和丈夫曾經那麼恩愛幸福……
  • 我被安排住在警察辦公室裡,張燕被關進了隔壁的心理諮詢室。沒「認罪」(承認煉法輪功有罪)之前,不許我們進監區。小警察方競讓犯人小雙看管我。晚上我在一個床板上睡覺。
  • 上廁所時,一蹲下我就睡著了。已經熬得我五天五夜沒有睡覺了。
  • 下午,這男人進來說,「這回讓你好好打坐煉功。」 他幫「包夾」把我雙盤捆綁上,腿和手腳都綁緊了,他對我說:「這可不是體罰虐待,是幫助你修煉,考驗你的盤腿能力。」
  • 已經是深夜了,警察還是不許大家睡覺,讓全班陪我「反思」。美娟熬不住,血壓升高高,一下就暈倒了。倩說:「都是你!你太自私了!」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