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足彩分析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撫典識慧

被曲解的成語:窈窕淑女

文/秦順天
font print 人氣: 10209
【字號】    
   標籤: tags: , ,

現代人往往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成「男人喜歡追求漂亮的女人」,身材苗條的女子被說成了「窈窕淑女」,這都與其真正涵義相差甚遠。

據許慎《說文解字》:從形上看,「窈」、「窕」都與洞穴相關,「窈窕」本義,多用來形容山水等自然景物或土木建築,引申為幽深、深遠之意。喻指女子,則有委婉、含蓄、嫻靜、陰柔之美。

《漢書‧杜欽傳》記載,皇帝找嬪妃,「必鄉舉求窈窕,不問華色,所以助德理內也。」意思是說,皇帝找嬪妃,應該不問姿容(「華色」),只求「窈窕」,因為窈窕的女子有輔助天子、治理內宮之德。這裡的「窈窕」與「華色」形成對比,由此看來,「窈窕」指的是賢淑高德之女。

《漢書‧杜欽傳》記載,皇帝找嬪妃,「必鄉舉求窈窕,不問華色,所以助德理內也。」圖為《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妃嬪。(公有領域)

孔子說,詩三百「思無邪」,就是說《詩經》內容純正無邪,學「詩」可以使人的道德修養得以教化,從而「歸於正」;孔子還說,「夫少,戒之在色。」故「窈窕」之意,不太可能是強調女子外表給人的感官吸引。

現代漢語也把「窈窕」解釋成指心靈美兼儀表美,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儀表美,絕不是現代人所指的體形美。

朱熹說:幽閒貞靜,最好女子家,只是精神不露,意態深沉,第一美德也。國學大師錢穆說:女性之美,首貴德性,次及體貌。此又中國從來言人品一大較也。

所以,古人所說的「窈窕淑女」,不看重外表的高矮胖瘦,而是安靜、深沉、謙恭、柔順、節制之涵養在外表的流露。

《說文》中的「淑」,指清湛也。叔從水為淑,喻指靜水流深,而非洶湧之波濤。《爾雅》中的「淑」,善也,「淑女」即指良善文靜的女子。

《說文》中的「淑」,指清湛也。叔從水為淑,喻指靜水流深,而非洶湧之波濤。(fotolia)

「君子」,在當時特指君王、貴族或賢士,地位高貴及品德高尚之人。「君子好逑」之「好」讀三聲,不讀四聲,「逑」不是「追求」,而是名詞「伴侶」之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正涵義即:端莊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侶。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出自《國風‧周南》的《關雎》,為什麼列於儒家「五經」之首的《詩經》開篇?研究《詩經》的權威《毛詩》認為,《關雎》講的是后妃之德,說的是周文王與太姒的婚事。國風的「風」是諷喻勸誡,所以《關雎》是被作為人倫教化的典範來解讀的。「風天下而正夫婦也」,讓老百姓們知道君子選伴侶,重德操而非姿容,上行下效,百姓效仿君子,男人娶妻取德不取色,女人也會以德操為本,如此家庭穩定和睦,社會風俗淳厚,天下太平矣。

可見,中國文學的美,一般都與道德有關,其盡善盡美的的境界,只有回歸傳統才能體會。@*#

參考資料:

《詩經》
《漢書‧杜欽傳》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

點閱【撫典識慧】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人對「借花獻佛」的理解是,拿別人的東西來做順水人情,饋贈並不發自本心,這個成語的現代解釋與它的內涵恰恰相反。「借花獻佛」是佛教詞彙,講了釋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前與妻子夙世姻緣的一個緣起。
  • 明仇英《二十孝圖冊》中的《董永賣身葬父》
    仙女為什麼會看上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下凡的仙女還能回到天上嗎?……董永賣身葬父,孝而有德;仙女秉神旨下凡,助董永還債……留下人神共處的千古佳話。
  • 供養天女
    明代張誼的《宦遊紀聞·抱佛免罪》裡記載了一個「臨時抱佛腳」故事,過去我也認為這都屬無稽之談,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怎麼能管用?但現在看來,佛法的無邊確實遠超現代人的想像。
  • 五代周文矩《西子浣紗圖》西施 伍子胥 千金小姐
    伍子胥千金報德史貞女,就是漢語中「千金小姐」一詞的來歷。現在把大戶或官宦人家的未婚女子恭稱「千金小姐」,意為出身名門、富貴顯赫,大謬其意啊。
  • 莊子 莊周 夢蝶
    兩條相濡以沫的魚,沉浸在相互依附的滿足中,黏膩得彷佛誰也離不開誰,這種相親相愛固然感人,但魚兒應該清醒:它們不過是泥濘境遇中的暫時聚湊。
  • 南宋 梁楷《布袋和尚圖》,絹本,上海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紅樓夢》裡的妙玉,自稱「檻外人」,因她最喜范成大的一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而且,《紅樓夢》裡的「鐵檻寺」、「饅頭庵」,也都來源於此,那麼「檻外人」是什麽意思呢?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