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孔子讚賞這位賢者 不用「三思而行」再思即可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氣: 20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三思而行」這句成語常聽、常見,含有叮嚀人提醒人做事要謹慎,多次思考後才去做。語本《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說季文子遇事總要謹慎三思才行動。後來「三思而行」比喻謹慎行事之意。

《論語》中提到的季文子,是春秋時代魯國正卿大夫季孫行父,姓姬,季為氏,「孫」為尊稱,名行父 ,「文」是他的諡號。季文子(約公元前651—前568年)在魯文公時被任命為使節,出使陳、晉等國。之後,在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為相超過三十年(公元前601年—前568年)。

孔子在聽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之後,反應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再,斯可矣。」),孔子說這話是否另有所指呢?的確,我們不能脫離其人、其時的歷史背景去思考孔子反應的這句話。通讀過《論語》的人,該都知道孔子是因人施教的高師,他對人的教導是個別化的,也就是針對人的才性、特質和處境會給予不同的「教育處方」。他說季文子處事行動「再思」就夠了,其實是一句讚美季文子的話語,讚美他的賢行,極少有過錯。

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書和後代史書中,提到季文子的有多處,都是讚美他的品德高尚,又廉潔又忠心。舉例來說:

《史記·魯世家》記載魯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
《國語·周語中》:「季文子、孟獻子皆儉。」
《後漢書》:「季文子妾不衣帛,魯人以為美談。」
《潛夫論·遏利》:「季文子相四君,馬不餼粟,妾不衣帛」。(相四君,含魯文公時為使)

以上的這些史書都共同談到了,季文子廉潔不奢華的美德。平常人家不奢侈,有可能是限於經濟條件的因素,而一國之相卻能不奢、不華、不蓄金玉,就非常難得,而且是生死一貫,從生到死都保持廉潔的操守,更是難能可貴。季文子不僅自己不愛金銀財寶,他的妾都不穿絲綢的衣裳,馬廄中的馬只給吃牧草,而不餵養穀糧飼料。

在魯成公時,有一次,魯國大夫仲孫它(也作仲孫佗)勸告季文子說:「您是魯國的上卿,輔佐了兩代國君,然而,家中的妾不穿絲綢之衣,馬只給吃草不餵食精良飼料,人民會認為您很吝嗇,況且對國家來說,也不光彩啊!」

季文子回答說:「我也願意像你說的那樣寬綽呀!但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的還很多,所以我不能那樣做呀。老百姓吃粗食穿粗衣,而我卻把妾與馬養得美美肥肥的,這哪是輔佐國君的人該為的啊!況且,我聽說高尚的德行能給國家增添光彩,沒有聽說用美妾與肥馬來替國家增添光彩的呀。」

季文子的德行也影響了仲孫它。季文子後來把這件事告訴了仲孫它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知道後,讓仲孫它在房間裡幽閉了七天不能出來。仲孫它是個反省能力高的人,從那以後,他的妾作衣服只能用布,而且布料也有數量限制,馬的飼料也都改用雜草了。季文子聽到後說:「犯了過錯能改正的人,是可以當人上人的。」於是推薦仲孫它晉升為魯國上大夫。

季文子的廉潔忠君,不僅魯國人知道,連魯國以外的人都很敬仰。《史記·魯世家》記載「(魯成公)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就說宣伯妒忌季文子的得勢,要連結大國晉國的力量來殺他,結果「文子有義,晉人弗許」。就說季文子雖然大權在握,總是忠貞守節,一心在安社稷保國民,他的忠義之德,連晉國人都敬佩,根本不想殺他來攪亂魯國政局從中謀利。

《漢書.五行志下》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宣公三年……亂成於口,幸有季文子得免於禍」。德性高尚的人,顯然能得到上天的照應、眷顧。

季文子輔佐魯國三君三十多年,廉潔忠君,愛民愛國。魯襄公幼年即位,當時才三歲,季文子忠於社稷、忠於君主,沒有一絲失禮之舉、僭越之心。他卒後謚號「文」,是彰顯他道德博厚。《謚法》說:「道德博厚曰文。」孔子說季文子不需三思,「再,斯可矣」,就是在讚美這樣一位秉性莊重忠誠廉潔的人呀!

凡事秉著為他的善念思考,就是最好的三思之道了,而且得到的不只是安全,更是福報,季文子的人生就是一個實例。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