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姓、名、字 各表意

作者:杜若
年代作者不詳,歡洽寰區 冊《嬰戲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838
【字號】    
   標籤: tags: , ,

如果沒有姓名,一個人就很難介紹「我是誰」,在與社會的互動交往中,也會比較麻煩。睿智的先賢以姓、名、字解決這一難題。您知道,姓、名、字各有哪些含義嗎?

何為「姓」

「姓」的本義是「生」,指人稟承上天之氣,降生於世,最初表示有共同的血緣關係。中國古代,最初使用姓的目的,在於「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

由此引伸出「百姓」一詞。《白虎通義.論姓》云:上古時期黃帝吹律定姓,用來記載族稱。「律」是律管,一種定音的樂器。人有五常「仁、義、禮、智、信」,聲有五正音「宮、商、角、徵、羽」,五五相乘二十五,加上春夏秋冬四時氣息不同,所以通過吹律得到百個姓。後來以「百姓」泛指一國之民。

何為「名」

《說文解字》釋義:名的產生,是因在夜晚人們相遇時,由於夜色漆黑看不清楚對方,需要報稱自己的名,好讓對方知道「我是誰」。

在古時,通常小孩出生三個月,他的父親就為他(她)起名。據《白虎通德論》所說,之所以要在三個月時命名,是因在天道運作下,萬事萬物都在發生著變化。三個月大的孩子,眼神溫暖猶如朝陽,眼睛能左右顧盼,會以笑應答與人溝通,所以這時就給他取名。

為王子取名是在祖廟,或在天子寢宮。起名有一系列的儀禮。古人認為,「子不教,父之過」,取名是父親給孩子上的第一課,意在「謹其始而教其終身」。

在古時,通常小孩出生三個月,他的父親就為他起名。圖為宋 佚名《小庭嬰戲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命名那天,天子要沐浴更衣,穿上朝服,夫人也是如此,一起站在寢宮台階的西南下。由世婦抱著嬰兒,從西邊的台階走上來。如果是嫡長子,天子就握著他的右手;如果是庶子,就撫摸他的頭,然後給孩子起名。

天子會說「欽有帥」(你要教導小兒恭敬地遵循正道),夫人則回答「記有成」(我謹記此名的含義,使小兒將來有所成就)。命名之後,天子、太子派士抱著孩子到南郊,將孩子的名告於山川、社稷、四境(引申為全國)。這是王子的命名禮。

古代取名,不能用日月、國名、疾病之名,也不能和太子取一樣的名字。

諸侯之間相見,只可稱呼爵,不能稱呼名。諸侯失去自己的封地,或滅了同姓的諸侯國,諸侯名譽掃地,史官就要記下他的名字。古代史家記史常用的手法,以稱名或不稱名,表達褒貶,比如《公羊傳》、《穀梁傳》中常用這一手法。

何為「字」

當小孩長大成年,至二十歲時為其舉行冠禮,再為他取字。《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幼小時稱呼其名,二十歲行過冠禮後,稱呼其字,這是周朝的禮制。《禮記.冠義》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禮時取字,表示成人之道。所以在古時,人的名和字是分開的。一般平輩也稱呼對方的字。

向人介紹「我是誰」,以姓、名、字加以區分。隨著文化的演變,在現代已省略了「字」,只稱呼姓名了。@*#

參考資料:
《白虎通義.論姓》
《白虎通德論.姓名》
《禮記.內則》
《禮記.曲禮下》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末年,安徽桐城一位貢生(秀才)張秉彝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中看見一位穿著閃閃發光金甲戰袍的人來到他面前。
  • 現代人一般會用最美麗的詞比如 「寶貝」「親愛的」「甜心兒」等稱呼妻子,而在中國古代則相反:文雅有禮的男人,經常用「糟糠」「 拙荊」稱呼結髮之妻。有人說這是貶低女性,有人說古代女性地位低,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 中華民族古來流傳,說冬青是西王母的長生樹。古井伴老冬青,這一幅圖畫宛然是梁鴻孟光這對人間仙侶的定影,貞節高潔留在歷史中,給後人緬懷。
  • 宋朝時期,有一位書生不僅功夫了得,還幫著官差制服了七八個匪徒,解決了地方一時的治安難題。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