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新年民俗

爆竹聲中除舊歲 春風為何入「屠蘇」?

作者:容乃加
一年容易,話傳統年俗賀豬年!圖:昇平樂事圖 冊 放鞭炮。(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506
【字號】    
   標籤: tags: , ,

王安石的一首《除日》詩,描寫了宋代跨年時的民間景象:

《除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

爆竹趕走邪靈凶鬼,迎來了東風,這時春天隨著也到了(黃曆新年一般在「立春」節氣前後到來);家家戶戶忙把門上的舊桃符(現在用春聯)取下,換成新的,迎接新年到來。

一年的最後一天,人間充滿除舊歲迎新年的熱鬧氣氛。那麼為什麼東風送暖入「屠蘇」呢?「屠蘇」意指什麼呢?

除日屠蘇酒

常見屠蘇指「屠蘇酒」,一種綜合5到10種藥材做成的保健藥酒,也稱「屠酥」。《本草綱目》記載,元旦飲用屠蘇酒,辟瘟癘。古代傳下正月初一(元日)飲屠蘇酒的保健風俗。南北朝時的風俗誌,《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長幼幼互相拜賀進桃湯、屠蘇酒。

宋代的風俗,在除夕年夜飲屠蘇,一家長幼有序,由幼至老依序傳飲屠蘇酒,說是把青春的精氣傳給年長者。蘇轍的《除日》詩寫了自己年年在除日飲屠蘇酒,不知不覺有七十多歲了:「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

平屋 屠蘇

王安石《除日》詩中的東風送暖入「屠蘇」,不入酒,另有他意,這裡是指普天下千門萬戶的家屋。《太平廣記》居處部有「屠蘇」一詞,說「屋平」叫屠蘇,「庵」也叫屠蘇。百姓家的平屋、茅庵,公家廳舍建築中上方無樓的屋平部分也稱屠蘇,天子之屋一般加上錦字稱「錦屠蘇」。

屠蘇本是一種藥草,為何變成房屋的代名詞呢?

先看古籍上屠蘇屋的蹤影:

北周王褒的樂府詩相和曲《日出東南隅》歌詞「繡桷畫屠蘇」,描寫飛簷下角椽[2]上畫著屠蘇。《宋書》索虜傳中也有屠蘇的紀載,「燾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說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房子--屠蘇被疾雷擊倒了。

明代楊慎 《藝林伐山》解釋說道:屠蘇本草名,畫於屋上,用了草名來代稱房屋。古人在平屋、庵上大樑柱上畫屠蘇,故而屠蘇就成了這些平屋、草庵的代名詞了。

東風為何入「屠蘇」?為了給家家戶戶送暖來了,在除日、除歲之際,給人間各家送來了春回大地的消息。

-註-

[1] 另一版本: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屋椽:架在桁上用以承接木條及屋頂的方形木柱。

@*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臘月十六拜土地公作尾牙,為何尾牙祭祀土地公?比起「頭牙」來為何公司行號店家更重視尾牙?在中國的傳統民俗中,土地公和「后土」、「社神」有關連……
  • 黃曆新年就在眼前,家家「爭把新符換舊桃」。除了大門楹柱上貼春聯,常見「春」、「福」等春貼。倒貼「春」字,表示「春到」,但是這個「福」字不能倒貼,為什麼?讓康熙帝手寫的「天下第一福」貼的典故給你說清楚……。
  • 在中國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沒有類似的星座占卜術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
  • 現代人問時間看手錶、手機,問年月看月曆(日曆、年曆),那麼古人沒用手錶、月曆,怎麼知道時間、日月?時間都掛在天上日月星辰間,又投在地上顯影,古人觀日月星辰唾手可得。
  •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歲年交替時節的光景。你知道「 一元復始」的說法打什麼時候開始的嗎?有什麼重要含意?
  • 「作牙」是傳統的中國習俗,什麼是作「尾牙」?有哪些內涵呢?為什麼作「尾牙」拜土地神,成了一連串年俗的一部分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