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神事

小小女童 為何生來財源滾滾

文/宗家秀

真正的供養,廣廈萬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糞掃中的一枚銅錢。圖為明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8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緊小拳頭,一直不撒開,直到五歲那年,父親展開她的手,發現稚嫩的小手心裡,居然有一枚黃澄澄的金幣。把那金幣從手中拿走,小手心裡立刻又現出一枚金幣……隨取隨有,取之不竭,頃刻間,金幣便堆滿房間……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緊小拳頭,一直不撒開,直到五歲那年,父親展開她的手,發現稚嫩的小手心裡,居然有一枚黃澄澄的金幣。

父親大為驚訝,把那金幣從她手中拿走,立刻像變魔術一般,小手心裡立刻又現出一枚金幣,把金幣再拿走,又出現一枚,隨取隨有,取之不竭,頃刻間,金幣便堆滿整個房間……

她就是古代印度阿育王的女兒。

阿育王對此感到非常神奇,於是去請求耶奢羅漢長老開示,長老說出了一段因緣。

佛陀在印度傳法時,和眾比丘前後簇擁著進入王舍城內化緣,走到街巷,看見兩童子正在玩沙子,他們將沙子堆成城堡、房屋、糧倉,再將沙粒當成米粒等乾糧,放於糧倉中。兩個小童子一個名叫德勝,另一個名叫無勝。

當佛陀緩緩走近,兩小兒不覺中停下手中的遊戲,心中升起無限恭敬之心,因為佛陀神聖的光芒,也照射到他們身上,他們感受到那莊嚴慈悲的力量。天真的德勝從剛剛建好的「糧庫」中雙手掬捧著一捧沙粒,當作「米粒」敬獻給佛陀,並虔誠發願:「我將來一定要在普天之下廣設供養,方便修者化緣齋食。」

這美好純真的誓願,種下了來世的福德。佛陀涅槃百年後,德勝轉生為須彌山南部的贍部洲之王,住在恆河河岸的華氏城,名號阿育王。阿育王在各地建造八萬四千寶塔,放置四處收集來的佛舍利,而且常常在宮中供養眾多僧人。

https://ka.m.wikipedia.org/wiki/%E1%83%A4%E1%83%90%E1%83%98%E1%83%9A%E1%83%98:Ashoka_pillar_at_Vaishali,_Bihar,_India.jpg
印度毗舍离(Vaishali)的阿育王石柱,佛陀在此涅槃。(Bpilgrim/Wikimedia Commons)

王宮裡有一位貧賤的婢女,看見阿育王如此富有和德善,心中經常讚歎和仰慕:「王前世一定是個禮佛行善的人,才有今生果報。我前世造孽,今生貧賤。如果不修善行,將來還不知怎麼樣呢。」

想著想著,婢女一邊傷心地落淚,一邊灑掃宮院。忽然,她看見糞土中有一枚銅錢,就小心撿起了起來,並用自己的衣袖擦拭乾淨。恰在此時,她碰上剛好齋食的僧人,就滿心歡喜,把這枚銅錢布施給了他們。不久,婢女病故。

阿育王夫人懷胎十月後,生下一女嬰,相貌端莊,形態曼妙,舉世無雙。奇怪的是,女孩的右手從落地開始就一直攥緊,不撒開。

耶奢羅漢長老說,這女童就是那婢女轉生,因她將手中僅有的一枚銅錢給了僧人,因而得大福報,不僅投生帝王家,品相端淑,且財富與生俱來,無窮無盡,源源不斷。

可見,真正的供養,廣廈萬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糞掃中的一枚銅錢。佛陀怎會像人一樣喜歡財物呢,他要的不過是信佛者一顆虔敬之心啊。

明 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公有領域)

參考文獻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財施部第九@*

點閱【神人神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她默默地祈禱說:「因我前世貪婪吝嗇,所以今生遭到這樣的苦報。現在,我在佛前,懇求至誠地懺悔。以這些微薄的物品,供養眾僧。從今以後,如果我的貧窮罪業已經還完,就願甑(音贈,古代蒸食的炊器)中的米粒,都變成金色吧。」
  • 今人對「借花獻佛」的理解是,拿別人的東西來做順水人情,饋贈並不發自本心,這個成語的現代解釋與它的內涵恰恰相反。「借花獻佛」是佛教詞彙,講了釋迦牟尼佛在修成正果前與妻子夙世姻緣的一個緣起。
  • 王蒙《摹王維〈輞川圖〉》
    史書稱王維「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晚年的王維,素食素衣,退朝下班之後,便獨自靜室焚香,摒棄雜念,冥想誦經。只要不亂於心,官場名利不影響他的修道。在朝不保夕的仕途上,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