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禮走遍天下

孟子欲休妻為什麼是「無禮」的?

文/秦順天
于非闇《摹愷之女史人物卷》

清末于非闇《摹愷之女史人物卷》(局部),絹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2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孟子提倡尊「禮」,講究禮節,有一次因為妻子的坐姿不端,竟要與之離婚。

據記載,孟子的妻子田氏獨自一人在內室,隨意坐著休息。突然進屋的孟子看見妻子岔開兩腿的坐相,就退了出來。

然後,孝順的孟子對母親說:「這個婦人不懂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為什麼呢?」

孟子說:「她岔開兩腿坐著。」

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

孟子說:「我一進房間就看見了。」

孟母說:「那是你不懂禮儀,不是你媳婦不懂禮儀。《禮經》不是說,進門時,應該先問問誰在房間;進客廳時,應該先高聲招呼,讓裡面的人知道;進了房間,眼睛應該往下看,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禮經》講的這些,都是為讓人有準備,以免尷尬。現在你趁人不備去你媳婦休息的房間,進屋也不打招呼。她因為不知道你進去,沒有準備,才你被看到了不合禮儀的坐相。你要求別人守禮,但你首先要尊重別人啊。是你失禮無禮在先,怎麼反而責怪別人呢?」

母親的一番深明大義,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慚愧,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孟子的妻子在自己的房間隨意的坐相叫「箕踞」,即臀部坐地,兩腿岔開,雙膝屈起,像個簸箕,這在周代是不尊重人的姿勢。尊「禮」的孟子知行合一,所以對妻子的行為不能容忍。所幸孟母不愧是教子有方的賢母,通情達理,指出不合禮法的是孟子自己,避免了兒子的一場婚姻危機。

中國古代講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同的場合,人都應該具備不同的姿勢和表情。即使夫妻之間,也有居家禮儀。試想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以禮相待,真就會相敬如賓啊。

在公開場合,古代最標準的坐姿,稱為跽坐(也叫正坐),即先席地而跪,而後臀部落下放於腳,上身挺直,雙手規矩放於膝上,目不斜視。商周以來,直至唐代,中國人在正式場合都是這樣正坐的,氣質非常端莊,精氣神十足。現在這種坐姿,只有在日本韓國等地才有留存了。

南宋(傳)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公有領域)

中國為禮儀之邦,「不學禮,無以立」,但現代中國人對禮的理解,已經不知其內涵。雖然也講究禮貌、禮儀、禮尚往來等,但都已經異化為一種表面形式了。

遵守「禮」,是要明白禮的內涵、道理。禮的本質是誠,有敬重、友好、謙讓,還有關心和體貼。禮之用,和為貴,尊「禮」的目的是使人在相處中能進退有據,終達和諧。

「人而不仁,如禮何?」 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呢?禮,要發自內心,如果徒有禮的形式而內心沒有仁德,其實就是無禮啊!所以禮不是簡單要求人與人相處的禮貌或規範某種禮節動作,禮重修身,首先要求自己尊禮,才能與他人和諧,不懂禮的內涵,不重修己,就會走向仁愛、莊敬的反面。◇

西漢女陶俑
西漢跽坐女陶俑,江蘇省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西漢女陶俑
行拱手禮之跽坐女陶俑,西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西漢女陶俑
西漢女陶俑,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參考文獻:

《韓詩外傳》
《論語》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說起中國的四大女醫,每個人都是一部令人驚歎的傳奇,其中晉代的鮑姑,可是中國第一位女灸學家呢!(大紀元合成)
    晉代的鮑姑為中國第一位女灸學家、中國四大女醫,她的丈夫為著名的煉丹家葛洪。葛洪專注於修道,鮑姑把精力放在研究醫術上。她經常在高山溪流間出沒,尋找藥材、研究藥方,更自創了艾灸絕學。
  •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燦若星河,光耀寰宇,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瑰寶。古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對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古人求學如在哪個朝代遭遇「政審」的話,中華文化恐早已斷魂。
  • 商朝時期,季歷的正妃太任,生性端莊嚴謹,做事心思細膩,遇到事情呢,都是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後來生育了姬昌。養育出這麼傑出的孩子,可以說太任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母親。其實「胎教」最早是出現在周朝,就是關於太任的記載。
  • 清佚名(傳元錢選)《洗象圖》
    「香象渡河」一語源出於佛教經典,比喻僧人證道深刻。今天的漢語成語中,有五百多條都是來源於佛家理論、修行實踐故事,比如「大千世界」、「生老病死」、「芸芸眾生」、「借花獻佛」等等,隨手拈來。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