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戲曲學(三)古典曲學要籍述評

戲曲學:魏良輔之「水磨調」(上)

作者:曾永義

清代描繪知名戲曲演員的畫作《同光十三絕》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元燕南芝菴兩百多年後的明世宗嘉靖年間,江南出了一位戲曲大師魏良輔。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圍繞在「曲聖」魏良輔周邊而尚有疑義的一些問題,包括:1.改良崑山腔為「水磨調」的到底是官山東左布政使的豫章魏良輔還是曲家兼能醫的太倉魏良輔。2.魏良輔如何改良崑山腔創發「水磨調」。3.水磨調與戲曲劇種「傳奇」有何關係,由誰創之。4.魏良輔《南詞引正》與《曲律》之關係如何,有何異同。5.顧堅其人是否存在。6.《曲律》之要義為何,其南北曲異同說與王世貞《曲藻》頗雷同,緣故何在。以下依次論說,先從什麼叫「水磨調」說起。

1.「水磨調」與魏良輔其人其事

(1)什麼叫「水磨調」

首先看看什麼叫「水磨調」?沈寵綏《度曲須知‧曲運隆衰》:

嘉隆間有豫章魏良輔者,流寓婁東、鹿城之間。生而審音,憤南曲之訛陋也,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功深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所度之曲,則皆「折梅逢使」、「昨夜春歸」諸名筆;採之傳奇,則有「拜星月」、「花陰夜靜」等詞。要皆別有唱法,絕非戲場聲口。腔曰「崑腔」,曲名「時曲」;聲場稟為曲聖,後世依為鼻祖。蓋自有良輔,而南詞音理,已極抽秘逞妍矣。

沈氏又於〈絃索題評〉裡有云:

我吳自魏良輔為「崑腔」之祖,而南詞之布調收音,既經創闢,所謂「水磨腔」、「冷板曲」,數十年來,遐邇遜為獨步。

由於沈寵綏有「腔曰崑腔,曲名時曲;聲場稟為曲聖,後世依為鼻祖」之語,王驥德《曲律‧論腔調》亦有「崑山之派,以太倉魏良輔為祖」之說,沈德符《顧曲雜言》亦有「自吳人重南曲,皆祖崑山魏良輔」,吳肅公《明語林》「崑山有魏良輔者造曲律,世稱崑山派者,自良輔始。」所以一般人便輕易的下斷語,把魏良輔當作「崑山腔」的創始人。誠如著者在〈論說「腔調」〉所云,地方腔調不可能由一人創立,但「唱腔」可以經由歌唱藝術家改良而自立門派。魏良輔其實是將「崑山腔」改良為「水磨調」那樣的唱腔,這種唱腔的特質是「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功深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因為它「拍捱冷板」,所以也叫「冷板曲」;因為它「調用水磨」,所以也叫「水磨調」。也因此,魏氏所改革的唱腔稱作「水磨調」為宜,以避免和作為地方腔調的「崑山腔」相混淆。

(2)有關魏良輔的三個問題

而歷來對於魏良輔和他創發的「水磨調」,除了「崑山腔」是否他創立之外,尚有三個疑點:其一,魏良輔的籍貫到底是豫章、太倉,還是崑山?其二,魏良輔到底是官至山東左布政使的顯官,還是兼能醫的曲家?其三,魏良輔創發「水磨調」是憑一人之力還是兼取眾長?

關於第一個問題,流沙《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中有〈魏良輔的生平及其他〉一篇,他從沈寵綏《絃索辨訛》在《西廂》上卷中的一段按語:「婁東王元美著有《曲藻》行世,魏良輔亦嘗寓居彼地,則婁東人士,應不昧昧字面」之語,認為婁東(太倉)不過是魏氏流寓之地,「並非屬於本籍人」,因而認為沈氏《度曲須知》謂「嘉隆間有豫章魏良輔者,流寓婁東、鹿城之間」是可信的。但是沈寵綏大約生於明萬曆而卒於清順治,其時代頗晚;至於以魏氏籍貫為「太倉」的,則始於李開先《詞謔‧詞樂》,其所記與李開先於嘉靖初相知之彈唱家與演唱家多人,而謂「太倉魏上泉」;王驥德《曲律‧論腔調》亦謂之「太倉魏良輔」;張元長《梅花草堂筆談》卷十二「崑腔」亦云:「魏良輔,別號尚泉,居太倉之南關。」《筆談》約寫於萬曆丙辰(四十四年)前後。其時代較沈氏為早。何況《南詞引正》全題作《婁江尚泉魏良輔南詞引正》,明言魏氏為婁江人,而婁江即「太倉」。鄙意以為:或者因為豫章另有一仕宦魏良輔,時代正與曲家之魏良輔相同,沈寵綏相混為一,乃以豫章為籍貫而以太倉為寓居調適之。至於萬曆中葉以後,如沈德符《顧曲雜言》、吳肅公《明語林》、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等纂修之《蘇州府志》皆以魏氏為「崑山人」,則蓋以魏氏為「崑山腔」創始人,連類相屬的緣故。

曲家魏良輔《南詞引正》既題「婁江尚泉」,則生於明弘治二年(一四八九)九月十五日,江西新建縣沙田魏村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於嘉靖五年(一五二六)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九月為山東左布政使,卒於嘉靖四十六年(一五六七)四月初九享年七十六歲的魏良輔,絕非創發水磨調的魏良輔。但是蔣星煜〈魏良輔之生平及崑腔的發展〉和〈關於魏良輔與「骷髏格」、《浣紗記》〉,以及朱愛群〈曲聖魏良輔〉等,皆認為創發水磨調的魏良輔,即是江西新建縣進士任職顯官的魏良輔。對此,流沙〈魏良輔的生平及其他〉反對此說,提出明代中葉江西南昌府(亦可稱為豫章),至少有兩個魏良輔:一是做過山東左布政使;一是崑山新腔的奠基人,卒於萬曆十年(一五八二)以後,可能是南昌縣桃竹魏家人。其最有力之證據,為提出曲家魏良輔在萬曆初年好像還未去世,其所據有:一,徐復祚《曲論》謂「吳中舊曲師太倉魏良輔,伯起出而一變之,至今宗焉。」而張鳳翼(伯起)改訂魏氏崑腔,時間大約在明萬曆八年(一五八○)時年五十四歲以後。此時魏良輔既被稱為「吳中舊曲師」,可見並未下世。二,葉夢珠《閱世編》卷十〈紀聞〉謂張野塘娶魏良輔女為妻後,張氏向良輔學崑曲並改造三弦,當時正家居的王錫爵「見而喜之,命家僮習焉。」而考王錫爵於萬曆六年(一五七八)以禮部右侍郎乞省歸里(太倉),十二年(一五八四)冬即家拜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在太倉之家六七年,正是魏良輔嫁女於張野塘,野塘改造三弦之時。三,毛奇齡《西河詞話》卷二謂「提琴起於神廟間(即明神宗萬曆間)」,又云「時崑山樂師魏良輔善為新聲,賞之,遂攜入洞庭(太湖)奏一日不輟,而提琴以傳。」四,蘇州府長洲人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自序〉作於清順治八年(一六五一),時年八十八,推知鈕氏生於明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萬曆十年(一五八二)左右,當他弱冠之時已聽說魏良輔「厭鄙海鹽、四平等腔,而自製新聲,腔用水磨,拍捱冷板。」他「特往之,何期良輔已故矣。」則魏氏萬曆十年前後仍在人間。有此四點即可肯定創發水磨調的魏良輔絕非死於嘉靖四十六年那位做顯官的魏良輔。

而沈寵綏說魏良輔顯聲名於「嘉隆間」也是有道理的。(待續)(本文限網站刊登)

──節錄自《戲曲學(三)》/三民書局

《戲曲學》書封/三民書局提供
《戲曲學》書封/三民書局提供

(點閱【 戲曲學】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媽媽想吃的食物,是她十九歲嫁給爸爸之前常吃的台南小吃,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想回味的其實都是童年之味。
  • 南戲北劇孕育的溫床就是「宋、元」的瓦舍勾欄,而促使之成立發展的推手就是活躍瓦舍勾欄中的樂戶和書會。而「宋、元」之所以瓦舍勾欄興盛,其關鍵乃在於都城坊市的解體,代之而起的是街市制的建立。
  • 「妝扮」是戲劇的要素之一。我國自從優孟為孫叔敖衣冠,巫覡為〈九歌〉中的神靈以來,已啟戲劇妝扮的先聲。戲劇的妝扮,演員的性別和所飾演的人物,不必求其一致﹔也就是男可以扮女妝,女可以扮男妝;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若考其源起,觀其時代風氣,那麼對於我國古典戲劇的了解,必然有所助益。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