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欣賞

畫秋意鑄金秋 共賞三幅秋天名畫

作者:鄭行之
清•趙之謙《枝頭秋色圖》軸 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1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一年中四季輪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其中,秋收是勤耕之後的豐獲,最能安生養命;秋高氣爽,秋天,適合走出去,野趣處處好時節,最是溫馨怡人。

歷代畫家以之入畫,以畫傳世,秋日更華美,秋意更濃重。我們挑選了三幅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請大家從不同角度走入畫家的世界,來共品三代金色之秋!

趙之謙《枝頭秋色圖》金石書畫翻飛秋意

清 趙之謙《枝頭秋色圖》軸(東京國立博物館)(公有領域)

首先躍入眼簾的是明朗活潑的設色,輕快躍動的筆趣。這樣鮮活的秋色帶給人心曠神怡,身心舒解,仿如被洗淨般的感受。

我們一道來感受趙之謙這個清代著名書畫家的《枝頭秋色圖》。他用的是寫意法。因為他講究以書入畫,書法功力深厚,所以畫中帶有魏碑篆字等筆意,展現出來的是枝頭秋意滿盈,富含金石之氣的強勁生命力。

所以,那些翻飛著的葉片花朵,似乎都是連結著古老的碑帖藝術,走過酣醇的歲月,才以這感人的姿態來到我們眼前的。

而他那獨創的、像白樺樹般淺色樹幹,也在在都顯示畫家是極具創意,極有新意的。

在構圖方面,趙之謙以有如攝影鏡頭般的截圖法來構圖,布局大開大闔,汲古出新。以樹幹作為畫面的主軸,再在其上下的葉片部分穿插以朱膘為主色之楓紅,正因這些活潑有力道的紅葉,才使得整幅畫的秋情秋興顯得活絡無限;中段則以花青(藍色)作一體呈現,畫出菊花和牡丹等等。而朱膘之楓紅和花青之灰藍所產生的對比,讓畫面顯得妍美清新,金秋流麗。

此外,他把惲壽平的沒骨法與「揚州八怪」的寫意法作有機的結合,更以雙鉤手法來圈苔點和勾繪類似野蘭的植物。在他的畫中,「詩書畫印」四種藝術形式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些有如聚寶盆般的聚合手法,神奇地產生了十分諧和的感覺。其特殊的審美觀和統合功力帶給後人極大的啟發。

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寫到;「會稽撝叔趙之謙,以金石書畫之趣作花卉,宏肆古麗,開前海派之先河。」

當時上海的畫家們,像吳昌碩等都受到趙之謙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新的流派──海派繪畫。而北派畫家如陳師曾等,也一樣受到影響。

《秋林群鹿圖》錦繡般繁華燦爛

好一幅燦爛耀眼的《秋林群鹿圖》!秋天的麋鹿也有顆敏銳的心,能感知秋所帶來的這些美感吧?「秋高氣爽」,天高了藍了,層層厚實的白雲嬉遊其間。夏的燥熱褪去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習習涼秋;鹿兒應該也能感知季節在更迭,牠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因秋的到來而變身變色了。

這是一幅沒署畫家名號的瑰麗秋林圖,年代不詳,推測是五代或是遼代作品。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故宮這幅典藏品中,畫裡的群鹿來到這一處,林木生長得幾乎密不通風的所在,在這錦繡般的繁華中,美景忽焉在前,忽焉在後,祥和安適的氣息流布著,鹿兒們摩肩接踵地躊躇徘徊,流連不去……

群鹿悠遊在這個美麗的秋林中,楓樹、白樺樹……在秋風的扇染下,樹木暈的暈,醉的醉,層層叠叠、細密滿布的葉子因而有了朱砂紅、藤黃、赭石紅、白粉、花青等等色澤變化,各本其態、各敷其色。呈現出來的色調妍麗古豔,而且仿佛有一種光彩在其間浮動著,讓這本應屬秋涼荒疏的林木,反過來萌生出一種欣欣向榮、精緻華美之氣象。

畫樹畫葉,先勾勒外形,再敷染或用粉填,筆法奇特。有論者認為這種畫法應該是西域地區特有的。這種畫風同時也帶有不透明畫與裝飾畫的意味。精練的不透明法和裝飾畫法,都讓這幅畫顯得渾厚大氣、繁榮豐實。

但畫家畫鹿卻相對的簡約,不重視軀體的骨格肌理等實體變化。先勾輪廓,再用淡墨細膩分染。手法近於工筆法,也稍稍帶有圖案畫的韻味,相當特殊。

畫的左側有一隻長角雄鹿,全身緊繃作戒備狀,似乎在值班警戒,其餘的鹿兒也抬頭豎耳,作聆聽狀,時時都流露出警覺的態勢,畫家把鹿的神情意態捕捉且表達得十分生動精采。

倪瓚《秋亭嘉樹圖》一水兩岸清秋逸澹

倪瓚這幅畫,風格意象和上面兩幅畫幾乎是走天秤的兩極。近景描繪了兩棵樹,他自己稱之為「嘉樹」,做為整幅畫的主體。「嘉」意味善與美好。這兩棵自岩縫中長出來的樹,枝幹細長、體態優雅,予人一種「臨風玉立」之感;平坦的岸坡上立著一座結構精美但空無一人的草亭;畫面中央是一帶模糊的洲渚;遠處則是另一座有稜有角的、充滿秋意的山。

這就是論畫者所謂的「一水兩岸三段式」構圖法,是倪瓚獨創的。單看這種場景和意境,就足以讓人覺得秋意撲面,秋思滿懷了。倪瓚擅畫山水、枯木等,構圖大多採平遠法,景物單純,多作疏林坡岸和淺水平洲。格調任真疏淡。

他畫山石有一個特色,常以虛筆來構築山石等實體。他的《秋亭嘉樹圖》用鬆散的乾筆來畫山石,並以披麻皴或折帶皴來營造表面肌理結構。畫線時或用中鋒清楚地一次性勾成,或以虛筆來回重複,而整體線條仍保有輕重主次之別。以此手法畫出的山體自會產生空淡疏蕭的感覺,這成為他的一個很大的特色。

畫折帶皴則是先以側鋒作細線横走,到位時,再轉為直刷,一刷即收,取其乾脆利落,促成風格之蕭散秀逸。這種風格意境也是倪瓚特有的。

倪瓚認為繪畫應表現作畫者「胸中逸氣」,所以他的畫著意不多,畫境清虛空曠,畫中一無人影,直讓人覺得清秋逸澹。他以這種畫風造就了許多絕世精品。

倪瓚通過作品確立了他的創作理念和審美觀,給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秋亭嘉樹圖》就是其中玉樹臨風的佳作。

結語

三種不同的畫風、畫作,妝點了秋天的蕭淡、瑰麗、錦繡,同時也為代代喜愛藝術的觀畫者打開了另一扇窗,讓中國傳統繪畫這塊文化瑰寶更顯多元豐富。秋天,美麗的天地,更深更廣……。@*#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采薇圖》,乍看之下,會以為是個很浪漫抒情的畫作,其實非也。它是宋朝畫家李唐表現殷商末年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作品,這幅畫有導正人心的作用,也是李唐晚年人物畫中最傑出的創作,留與後世的南宋名畫之一。宋高宗鍾愛李唐的畫……
  • 本文介紹《采薇圖》筆墨技法的不凡之處,及其畫中人物、景物等等表現的隱喻精神,一人、一物、一景都內含深意,解析李唐和這幅《采薇圖》,為何能成為風雨飄搖中的南宋皇室賴以「紹興」的樑柱……。
  • 中國名畫欣賞:「青綠山水」金碧山水知多少?我們此次要介紹的青綠山水,是唐代李思訓的代表作《江帆樓閣圖》。
  • 《江帆樓閣圖》無一毫塵俗氣,藝林中有千里,成就得到歷代名家讚賞。本文細說《江帆樓閣圖》表現手法,忠於原物的工筆法,傅色古艷,筆墨超軼,傳經久遠,深透絹背,有入木三分之妙。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