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文史】中秋說桂 「折桂」怎代表好事近?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氣: 16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秋節快到了,桂花馥馥飄香。丹桂(金桂)、桂花是黃曆八月的花盟主,也是中秋節賞花、作節俗美饌的主角兒。一說中秋節,誰不想到桂花香呢?天上皎潔明月、地上高潔桂樹相輝映。

桂象徵賢德君子 光華高潔

在華夏文明中稱頌桂樹的淵源久遠,《山海經》提到「桂林八樹」以八樹形容其盛大。在兩漢時代對桂木的盛讚,充滿在樂府歌謠曲和詩賦之中,並以桂林象徵光華高潔賢德之士,在古人書籍中也留有記載。

《世說新語》〈品德〉篇有以「如桂樹生泰山」讚譽東漢陳寔(字仲弓,潁川許人)高潔賢能的記載。

陳寔在東漢桓帝時,做過太丘縣令,修德清靜安百姓,他為官以寬厚待人著稱,人們傳說:「他有善,則歸於別人;有過,則歸於自己。」有一次家中梁上藏著小偷,他藉機告誡了子弟,然後送了這個「梁上君子」二匹絲絹,幫他「脫貧」向上。

後來他退居鄉閭,鄉人對他的品行非常崇敬,鄉間有爭訟不訴諸法律,往往求他判正。他死時來參加他葬禮的有三萬餘人。

他的長子元方至德絕俗,和其父一樣高名顯著,少子季方也是才識博達的人,兩子對父親都非常敬仰。有一次,有人問他少子陳季方,你的家君(敬稱人父親)「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陳季方以桂樹來比喻,說他父親就像是長在泰山上的桂樹,高萬仞,深不可測,霑甘露、潤淵泉,功德有無根本不在他的思慮中。(「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霑,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陳寔的高潔品行,給了「桂樹」的象徵作了很好的註腳。

桂林一枝 昆山片玉

晉代時,郤詵(音:夕身)生性至孝,博學多才,風度倜儻瑰偉,不拘細行,對州郡的召請都不理會。晉武帝泰始年間,詔令天下舉賢良直言之士,太守推舉生性至孝又博學的郤詵應選。果然郤詵不負所望,對策表現出類拔萃被選為第一,出任議郎,後來因為母親去世而去職守憂三年。

安葬了母親之後郤詵再出仕,累遷雍州刺史。當時晉武帝在東堂會送郤詵,問他說:「卿自以為何如?」

郤詵以「桂枝」自況,回答皇上說,自己對策的才能天下第一,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桂枝、崑山的一片美玉。(「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晉武帝笑了。而侍中對郤詵的驕傲自大很看不過去,就上奏免他的官,武帝答:「我和他開玩笑,不足怪。」郤詵在任時威嚴明斷,四方讚譽。後來又進身尚書左丞。(參見《晉書.列傳二十二》)

陳寔和郤詵的典故,使得桂樹、桂枝成了賢德、秀拔之士的代名詞,被後代引用。後人也以「東堂桂」代指科舉及第。

折桂好事 科舉及第

五代齊己《贈孫生》詩句「待折東堂桂,歸來更苦辛」,桂枝待折,表示科舉不第;宋人張先《感皇恩》詞「東堂桂,重占一枝春」,表示科舉及第。

唐德宗時崔子向有詩名、好佛,曾任監察御史。崔子向《上鮑大夫》詩:「行盡江南塞北時,無人不誦鮑家詩。東堂桂樹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這詩中的「東堂桂樹何年折」成了新典故「折桂」的來源。東堂桂、東堂桂樹、折桂等等這些個成語都喻指「科舉及第」的好事。

到了元代,元雜劇中常見將中秋月中桂樹的故事和折桂相連結,成了「攀蟾折桂」、「蟾宮折桂」一舉成名。以下是一些出現在元雜劇中的例子:

元.施惠《幽閨記》第一一齣唱:「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千古,鎮朝經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雲梯步。」蟾宮就是月亮、月宮。

元.荊幹臣《醉花陰.鴛鴦浦套.尾聲》唱:「攀蟾折桂為卿相,成就了風流情況。」

元.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二折唱:「折桂攀蟾姓字標,入省登臺意氣豪。」

到了明、清,小說創作中,把蟾宮折桂的典故繼續延展下來。

明.劉兌小說《金童玉女嬌紅記》寫:「你也不想攀蟾折桂,一舉成名也。」

清金松岑、曾樸的小說《孽海花》第五回道:「舉人是月宮裡管的,只要吳剛老爹修桂樹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賜給我們爺,我們爺就可以中舉,名叫蟾宮折桂。」

桂樹冬榮

漢代東方朔《七諫 其五自悲》吟:「登巒山而遠望兮,好桂樹之冬榮。」桂樹給人力量從哀傷中復原,桂樹給人光潔灑落胸懷!桂的光環代代傳承,光潔的古早味,喜霑清露潤甘泉的灑脫自在,喜金榜登科的貴氣,桂林中都可以掬得。@*#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到中秋,舉頭望明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這些古老又長青的傳統神話故事就浮上心頭。這些天上來的消息,中秋神話故事,可能是帶著解除人間生老病死無盡苦痛循環的密訊、密碼?幾千年來一直讓人追索、探尋!年復一年……生命經過幾多年歲的追逐無解,沈靜一下心情,在中秋夜探索一下這些神話故事的弦外真音。
  • 唐朝有一種精湛的「月宮鏡」,融合傳統中秋節的民俗故事於工藝鑄造中,既實用又精美,代代傳說中秋故事。「月宮鏡」是盛唐時期的人物故事鏡的典型品項。文飾可以一應對照到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的角色。可見,中秋節傳說神話故事,應該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流傳。
  • 「陰晴圓缺」月象無常,無常又是月亮的常態。月如無恨月長圓:恨人間生離死別不得圓滿?恨人間成住壞定滅律不能超越?或是「恨鐵不成鋼」?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中秋故事留下怎樣的遺恨?蘇東坡詩《中秋月》吟:「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夜年年來,明月夜不長好,此事古難全!如何脫凡律不為陰晴圓缺所牽?
  •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很多人以為直接來自於古詩。錯了!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這句歌詞,其實是經過後世演繹的哦!那麼到底「有緣千里來相會」的下一句是什麼呢?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