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仲秋風月說人生 盡在白露茶水中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137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滴如甘露渴人喜,獨攜天上小團月」這是以前人吟茶讚茶,寫下的茶對聯。在這昊天高晴,秋氣初涼時節,白露微潤,明月素光,古人常常煮茶談心到夜分。誰讓白露和明月相繫共話秋心?那不就是「白露茶」嗎!

「食療同源」的茶

中國自古就創了茶文化。神農氏嚐遍百草教給黎民食物和藥方。陸羽《茶經.七之事》引《神農食經》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又引華佗《食論》說「苦茶久食益意思」。這告訴人,茶會讓人樂觀、做事來勁,又會提神醒腦。這麼看來,茶在「食療同源」的中華文化中,具有開創者的角色。

陸羽《茶經》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就說茶適合勤奮樸實、謙和有節制的人,只要啜茶四五口,可以和醍醐、甘露相抗衡。茶可以解鬱悶、疏腦疼目澀、舒展肢體,反之飲茶也要懂得節制,否則「莽飲之成疾」。

明人《茶董》拾記,隋文帝生病時,夢見了神人幫他換腦骨,從此就腦痛。忽然他又遇見一為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服用後應該就會痊癒。」進士權紓聽了這事,稱贊說:「窮盡心力研究《春秋》歷史、演算《河圖》探命運,不如得一車茶啊!」1

白露時節白露茶傳秋韻

茶是南方嘉樹,春茶採摘時節多在清明、穀雨前後。「白露茶」是在仲秋白露節氣裡採的茶,據茶家說,白露後十天採得的茶才是真「白露茶」。「露從今夜白」是詩聖杜甫的名句,天降白露,再次觸動了茶樹的生命力。茶樹的花季也在這季節陸續啟動。但是因為茶樹開花會讓葉芽生育緩慢、茶菁產量降低,所以一般茶農都會摘除花蕾,把生命力留給茶葉。

經過長夏熱浪猛烘而荒粗的茶樹,得到白露伴秋陽的滋潤而悠活,再冒新芽;夜裡降落的白露在茶葉上凝聚成珠,滋蔓出白露茶的恬淡芳醇,和潤宜秋,赫然是「春風樹老旗槍盡,白露芽生粟粒勻」(藍仁《謝盧石堂恵白露茶》)。秋白露和春黃金芽,各擁茶天地的春秋!

唐代時白露茶就聲名鵲起。唐代洪州(今南昌市)西山白露,就以採摘於白露時節而得名,見錄於唐人李肇《國史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唐人毛文錫《茶譜》中集錄的名茶,也稱讚「洪州西山之白露,味美而淸」。白露茶正是吐露了白露節氣的精華,和潤清醇解秋燥。

明代李東陽《山十首 其三》就是描繪洪州西山白露茶時節,許多茶客駐馬西山、帶著茶具親茶吟詩流連忘返的風情:

石橋沙路轉逶迤,青草園林白露時。遥望好山頻駐馬,緩尋流水細吟詩。
梅間客到題名久,雲裏僧閒出定遲。也識醉翁非愛酒,筆囊茶具自相隨。

春茶礦物質多苦鎖鮮嫩;夏茶的兒茶素出澀帶勁;秋白露茶清醇溫和澄淡耐泡。喜愛品味人生、回味人生,莫如汲一壺秋天老水、泡一壺白露茶,回味老故事。仲秋時節,雁字回時,捎來白露茶中明月色。

茶神陸羽 幾世作茶仙

白露茶成了秋天茶盅裡的專寵,而讓茶在中華文化裡昇華到仙境高度的尊榮,不能不歸功於茶仙陸羽的「使命必達」。陸羽的好友,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稱讚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見《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真是看透陸羽生命深處。

陸羽是何許人?後人都不知道他的出身來歷,如其名「陸羽」所示,大雁把他帶到世間。在湖北天門縣竟陵城西江上的一座橋畔,鴻雁鳴叫著並用羽翼保護著一個小小孩,直到附近龍興寺(據唐人《因話錄》)的智積禪師來到,然後鴻雁飛了,漸飛漸遠!陸羽字「鴻漸」,就是記錄了他來到竟陵城奇妙的瞬間。

茶仙陸羽的才德是幾世的天賦。《唐才子傳》卷三記載陸羽「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他專研學問求盡善,窮究事理專注而神入。陸羽的至交好友皇甫冉,稱讚他窮究事理的功夫:「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送陸鴻漸赴越序》)。

陸羽在大曆八年秋至九年春(公元773-774年)入顏真卿的幕府,參與五百卷類書巨著《韻海鏡源》刪煩補闕的編纂工作,受到顏真卿敬重。可見陸羽不僅僅善於茶事,他探究的領域寬廣、造詣深厚。於今來說,陸羽是研究者、學問家、藝術家,同時又是茶道的大宗師。

元人集錦 卷 趙原 陸羽烹茶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智積禪師收養了陸羽,陸羽給智積禪師煎茶展現了專長;這些穿針引線織就茶仙世界的因緣真是巧妙天工。 陸羽研究茶學,不是閉門造車,他登山探涯、溯水攀岩,實地去訪茶鄉、鑑錄名水。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二十四歲的陸羽走避安祿山之亂,從江北遊跡到江南的茶鄉湖州,從而長駐著手實地研究。在他三十歲時寫成了中國、世界第一部茶的專書《茶經》初版。之後,在大曆九到十年間,他又補充了《茶經》下篇〈七之事〉,前後歷經二十年從而定版了今人所讀的《茶經》。其實《茶經》共十章內容僅幾千字,可以見到陸羽實事求是、嚴謹精研的實踐。我們現代人誰能有這樣的樸素任真精神呢?對於這樣專注研究又多才多藝的陸羽,淺陋學究或鄉野狂夫都不適於形容他,他就是精行儉德、使命必達的陸茶神。

茶神帶著迷霧般的出身而臨世,回溯他與茶的因緣,他的天命正就是發揚茶文化!陸羽遺世的著作很少,巧的是世人能看到他的《歌》恰恰表露了精行儉德的心跡:不羨世間榮華富貴、名利權勢,就醉心於茶水。竟陵西江一水,淡淡清清、柔柔韌韌連繫了他生命的兩端,並貫串他的茶人生、茶世界。

《歌》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代代之人擁有短暫的人生聚散,境如茶花淺沫在水中乍起又倏忽隱去。陸羽的人生之歌實踐了茶的精儉精神與華夏道德文化,越久越芳醇。陸羽對智積禪師純樸的感恩,留在西江一水中;陸羽的一片冰心玉潔,則留在代代清茶裡給後人回味,給了後人啟迪。

仲秋時節,西風飄飄,白露瀼瀼。賞秋月汲一瓢銀河老水、煮一壺白露茶,冰心玉潔好秋味。老友相聚,談風月說人生,不就盡在茶水中?@*#

註釋:

1、隋文帝生病時,夢神人易其腦骨,自爾腦痛。忽遇一僧云:山中有茗草,服之當愈。進士權紓贊曰: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陽節期,濃豔的虞美人迎風招展,不幾日勾頸遺恨,楚楚一生轉首空。虞美人和霸王項羽留名史記,往事之多少?美人化作碧風去,霸王遺憾事。虞魂愴入苦情花,千年舞草逐夢,繞天涯!
  • 在中華文化中,說「不可一日無竹」也不為過……王徽之、蘇東坡、白居易、鄭板橋、衛武公,這些歷代名人都有與竹子連結的典故,竹德安閒、貞節……
  • 周代《禮記》的〈月令〉寫:「仲夏之月木槿榮」,中華民族早就觀照木槿。木槿可以吃、可以觀、可也興、可以嘆:為何木槿自古以來擔任籬笆的角色?中國有怎樣的「槿籬」文化?「無宿花」木槿朝生暮落,詩人寄語後人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 蓮花超凡脫俗,是花中君子,是凌波仙子,也是高層次生命境界的象徵。蓮,入世、出凡,成仙、成佛,說盡俗仙的境界。
  • 茉莉原產於印度,可以說在中國之土成名,「南方第一花」稱頌茉莉,茉莉「沒利」通佛理去利益之心。茉莉花幾千年來一香妙用無窮……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