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公司官网-博彩公司开户-博彩公司注册
【中華文化300問】

美男子潘安為何自稱「二毛」?

作者:任淑一
font print 人氣: 14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劉長卿(唐玄宗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有詩吟:「潘郎悲白髮,謝客愛清輝。」詩中「潘郎」就是指史上的美男子潘安。美男子驚見黑髮中參差著白髮,悲嘆之情溢於言表,低盪的心緒應該甚於常人!的確,潘安嘆白髮生,就成了古人,尤其是古代男人述說長白髮的一種典故。

潘岳(公元247-300年),晉代名士、文學家,字安仁,後人習稱他潘安。潘安自幼聰慧,被譽為神童。少時隨父宦遊,後入太學,二十餘歲在當時權臣賈充幕府中供職。曾任司空掾、太尉掾等職,三十餘歲擔任河陽縣令。潘安風姿俊美,是史上公認的美男子代稱,後人以「潘安之貌」形容男子俊美。據《世說新語》所載,潘安每次外出,都會有不少女子手牽手地圍著他的車子,又向他的車子投擲水果,常常「擲果盈車」。

始見「二毛」

潘安之貌雖然讓人「擲果盈車」,但是這些愛慕、這些獻果卻也沒能讓他青春俊貌常駐,年紀不大就有「二毛」驚心。他在《秋興賦序》中這樣描述自己:「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潘安說自己「春秋三十有二」,也就是三十二歲時,頭上長了「二毛」。就是長了白髮了。因為黑白兩色的頭髮交雜,所以稱為「二毛」——兩種毛色的頭髮。

因而後代詩人,引用潘安「二毛」的典故,嘆華年早生白髮,興歎借喻的也不少。以下是一些例子。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髮。」(劉駕《苦寒吟》)
「期君自致青雲上,不用傷心嘆二毛」。( 呂溫《道州敬酬何處士書情見贈》)
「賈誼才空逸,安仁鬢欲絲。」(孟浩然《晚春臥病寄張八》)

「二毛」——年紀的代名詞

潘安「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一語在文史上的影響力真不小,後代名將、文人墨客在作品中以「二毛」來表述自己的年歲的說法很常見。後來,「二毛」一詞也成了「三十多歲的人」的代名詞。

例如:北周驃騎大將軍、集南北朝文學大成的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序》中說自己三十多歲就遭逢喪亂:「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宋代諫議大夫、以忍辱自隱出名的李宗諤,在他的《先公談錄》中說自己「二毛之年」喪父。他的父親是李昉,曾為宋太宗時宰相,自律儉樸清廉。他說:「宗諤二毛之年,丁先公憂。」文中所說「丁憂」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的喪事,「先公」就是已經逝世的父親,李宗諤三十三歲時李昉歿。以上這些名士都以「二毛」來代指自己的年齡正當三十多歲的年紀。

人生在三字出頭到四十歲的這十年光景,可以是壯志凌雲青雲直上之期,也可能是白髮早生、傷嘆不遇之時。歡暢、愁緒兩種情懷與「二毛」俱在,真是悲歡中年,古來已然。@*#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金龜婿」是指高官厚祿的夫婿,從唐到清「金龜婿」都入了詩詞,隱含一絲嘲弄味兒,反映「金龜婿」形成背景的不正統……「金龜」符前身是金魚符,在唐代長用,但是卻沒聽說過「金魚婿」,為什麼呢?
  • 南北朝士林豪傑江淹的一生,建立了寒士不怕出身,才能加上努力奮發,逐步青雲的成功模範。南朝史記載「江郎才盡」有兩個預示的夢……。
  • 從周代到清代,歷代朝中都有藏冰的專職人員和作法,到了一年中最熱的「三伏之月」能享用清涼的冰塊。古人藏冰表現了科技的成就。宋代民間,入伏之後怎樣享用冰盤、冰點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