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快三彩票平台-1xbet是 什么-七星彩玩法
中華文化300問

《為焦仲卿妻作》孔雀為何「東南飛」?

作者:任淑一

哈里花園內用樂高塊拼起來的塑像─孔雀開屏。(李文笛/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120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是古樂府詩《為焦仲卿妻作》(雜曲歌辭名為《焦仲卿妻》)開篇名句。樂府詩是可以唱的詩歌,《為焦仲卿妻作》是樂府民歌中最長的一首,與《木蘭辭》並稱樂府代表作雙璧,「孔雀東南飛」五個字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名句,流傳至今。

「孔雀東南飛」的形象和韻律,讓許多人琅琅上口。孔雀東南飛,飛呀飛,五里一徘徊,不忍遽然離去。失偶孔雀何處棲?為何朝「東南」飛呢?而不是飛向其它方位?

先說一說「孔雀東南飛」的故事背景,據考察是發生在東漢獻帝建安年間的一對夫妻的愛情悲劇。詩的創作時間大致是南北朝,是以漢代古樂府詩形式寫的敘事詩,全詩340多句,1700多字,完整地敘述了焦仲卿妻劉蘭芝和焦仲卿兩人的婚姻故事。

焦仲卿是東漢廬江郡府吏,離家從事工作,他的妻子蘭芝得不到母親的歡心,夫妻兩人被逼仳離。兩情依依的夫妻,發誓不相負,堅如磐石、韌如蒲葦心不轉移,無奈還是不得復合。就在劉蘭芝無奈委蛇兄長之意再嫁前,和前夫最後的一會,相約黃泉相見。劉蘭芝先走了,焦仲卿得知蘭芝投水自盡後,話別了母親,徘徊庭樹下,也自掛東南枝而殉。時人感傷他們的遭遇和選擇,為他們作了這首詩。

為何孔雀飛向「東南」方?

敘事詩開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孔雀,就是劉蘭芝離世後的化身。天地茫茫孔雀要飛向何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常見的八方位,作者為何讓孔雀「東南」飛?這東南方位有何文化象徵含意嗎?

中國古代文化傑作《易經》蘊含華夏民族的宇宙觀、人生觀、環境觀等思想內涵。從《易經》八卦來看,東南方是「巽」卦方位。「巽」卦的卦形是☴,象徵「風」,五行屬「木」。重卦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七卦「巽」卦,是一個下巽上巽相重的同卦,「巽」為風,兩風相重,象為上下皆順,不相違逆,象徵,風行無所不入的意義。

「巽」為風,兩風相重,位東南方,象為上下皆順,不相違逆,象徵風行無所不入的意義。(Fotolia)

《易經》〈說卦傳〉說:「帝出乎震,齊乎巽……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所以說,東南方表示光明潔淨,太陽煦煦、和風吹漸,使得萬物生長潔齊而蓄勢蒸蒸。

由《易經》八卦、六十四卦中「巽」卦的象徵與內涵來看「孔雀東南飛」,為何孔雀「東南飛」?也就顯而易懂了。乘風而飛,要順長風而長飛,不與風相違逆,最好的方向就在東南方。

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詩中的名句:「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迴圓」,映襯寄望「團圓」的心。孔雀往東南方乘長風而飛,飛往萬物潔齊的光明之鄉,沒有違逆的阻難,上下皆順了,在那裡,美好的團圓夢或可能成真。

註釋:焦仲卿劉蘭芝墓地為「孔雀東南飛」遺址,在今安徽懷寧縣小市鎮。@*

~【中華文化300】系列待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感情深厚、形影不離的情人、夫妻怎麼以比翼鳥、比目魚來譬喻?鶼鰈情深是什麼意思?
  • 連理枝,兩棵樹枝幹分不開、糾結在一起,比喻關係親密的恩愛夫妻。「連理枝」雖然和比翼鳥常常連用,然而連理枝特指恩愛夫妻,不指密友,為什麼呢?
  • 「金龜婿」是指高官厚祿的夫婿,從唐到清「金龜婿」都入了詩詞,隱含一絲嘲弄味兒,反映「金龜婿」形成背景的不正統……「金龜」符前身是金魚符,在唐代長用,但是卻沒聽說過「金魚婿」,為什麼呢?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