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長夏」酷熱 何時「出梅」「入伏 」?

作者:任淑ㄧ
小暑到了,長夏也來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8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長夏」來了,長夏可以是長長的夏天的泛稱,也是黃曆六月的專稱。

長夏 小暑大暑暑相連

在黃曆六月中,有「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小暑大暑暑相連,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持續的燠熱,民間俗諺說:「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熱得讓人難熬啊!這就是「長夏」的意味。宋代洪朋詩吟:「六月維長夏,炎熱不可觸。」正是六月長夏之情狀。

春夏秋冬各有三個月,古人依序分別以孟、仲、季表示。以夏天來說,夏天第一個月是孟夏,次為仲夏,再次為季夏。「長夏」在夏至之後,是夏天的第三個月分,就是「季夏」時節。唐代的詩就敘述了這樣的季節順序的輪替,「坐看長夏晚,秋月生羅帷。」(《有所思》)

圖為清院畫《十二月令圖.六月》黃曆六月,逼人的夏天暑氣,消耗著人們的體力,因此,沒有十分要緊的急務,眾人都在避暑。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小暑「出梅、入伏」

在中國南方長江淮河流域,長夏中的小暑時節是「出梅、入伏」的轉折點。小暑是黃曆六月節,江南的綿綿梅雨下到小暑來臨就停了,稱為「出梅」。出了梅雨季節,沒有雨水的澆潤,天氣猛地熱起來,就要進入「伏」夏。宋‧韓琦《苦熱》詩:「皇祐辛卯夏,六月朔伏暑。始伏之七日,大熱極炎苦。」就是描寫入伏的苦熱。

入伏後有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稱為「三伏天」,每伏10-20天,落在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之間,跨越了長夏六月天。以節氣來說,約莫在小暑和立秋期間,這期間也有「伏夏」的說法,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今(2018)年,三伏天分別是:初伏在7月17日-7月26日;中伏7月27日-8月15日;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所以說,長夏、伏夏和三伏天落點的交集正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當過了中伏,長夏也盡了,就是立秋。宋代楊萬里的詩就這麼說:「末伏將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初伏、中伏、末伏這三個伏日,是一年中最熱的三天,故又稱為「三伏日」、「三伏天」。
  •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它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三伏天」雖然悶熱潮濕,容易引發各種夏季流行病,但同時也是進補養生的好時節。
  • 小暑是指天氣「小炎熱」,每年在7月6日到8日之間交節,2017年小暑落在7月7日。黃曆中,小暑是六月節。小暑節氣裡,從身心的保衛到環境的保護都必須用心經營、小心防護,以度苦夏。「三伏」天深居慢活防溽暑、落實環保防雨澇、應天時保護田地、掌握「冬病夏治」、三伏貼的關鍵時刻,就在小暑展開的苦夏裡。
  • 2018年7月7日11時41分,太陽到達黃經105度,小暑至。「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暑,炎熱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古書記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
  • 昔年過槿籬,愛取紫紅持。 相對書桌上,花開最美時。
  • 自古以來,中國有小暑食新米,祭祀五穀大神等習俗。用新割的稻米做成的飯來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表示對大自然及祖先的感恩。 新米的腹部保留著胚芽,色澤通透如玉,大小均勻,堅實飽滿。米粒觸感光滑,帶有稻穀的清香,咀嚼起來微帶清甜。煮熟後的新米有著新鮮的米香味。新米含水量高,蛋白質也多。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