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欣賞

【文史】青綠山水與名作《江帆樓閣圖》(1)

「青綠山水」「金碧山水」知多少
作者:飛鴻踏雪

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3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時光回到唐代,唐玄宗皇帝召見當朝的青綠山水名家李思訓(註),讓他繪製大同殿的壁畫和影壁(在唐代時稱「掩障」)。嗣後,李思訓以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大壁畫。

壁畫完成後,有一天早朝問事時,玄宗皇帝告訴李思訓說:「夜裡,朕從你畫的掩障山水中聽到了流水聲。」(「卿所畫掩障,夜聞水聲」)。這一則《唐朝名畫錄》中的記事,見證了古代「通神佳手」──畫家李思訓「國朝山水第一」的封號,真的不是浪得虛名。

通神佳手李思訓 青綠山水里程碑

李思訓的山水畫筆法遒勁、意境高超,風格奇特,被品為「神品」,尤其在「青綠山水」、「金碧山水」畫作上的成就,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後代的開山。晚唐書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公元815—907年)在所著《歷代名畫記》〈論畫山水樹石〉中說:「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二李指的就是李思訓和他的兒子李昭道。

李思訓的畫作盡說了「青綠山水」山水畫的精妙和「金碧山水」的光彩,而且對後世的畫風形成重大又深遠的影響,在有宋一代更是成了師法的範本。

北宋《宣和畫譜.卷十》評李思訓的畫,得筆法又得氣韻,「畫皆超絕,尤工山石林泉」,「今人所畫著色山往往多宗之,然至其妙處不可到也。」宋朝時人的著色山(青綠山水)多師法李思訓,但是遠不及他的妙處。反觀他人畫不出來的境界,像是急湍、潺湲間煙霞縹渺的情狀、氣韻,在李思訓的畫中都能神妙地展現。

這種妙畫神工來自何處?《宣和畫譜》說:「人品甚髙若不可及。」換句話說,人品的高度成就畫的藝術高度。李思訓為「通神之佳手」,乃是「技進乎道而不為富貴所埋沒」才能成就的。

青綠山水

(傳)唐 李思訓《懸圃春深圖》。(公有領域)

「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指的都是同一種畫風的中國山水畫。金碧山水是在青綠山水畫中加上「泥金」。青綠山水流行於隋、唐和北宋末年的宮廷。許多史料都有這樣的記載,隋朝展子虔繪的《遊春圖》,是中國第一幅完整獨立的山水畫,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卷軸,同時也是青綠山水的起源。到了唐代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形成第一個青綠山水的高峰。

青綠山水的主要特徵是:工筆加上重彩。所謂的工筆就是以寫實的技法勾出整體輪廓,勾出各部位的組織結構,再隨類賦彩,力求畫得越像越逼真越好。青綠的顔料取自礦石,如石青、石綠等,這種顏料色澤沉著亮麗,覆蓋率高,經久不變。(坊間為了便利使用者,業者依顏色的深淺分成頭青、二青、三青,頭綠、二綠、三綠來販售。)

李思訓的山水畫,在青綠之上以金粉或描上金線,產生了「金碧輝煌」的效果,並且形成一種畫風,這樣的畫風,人們把它概括稱為「青綠為質,金碧為紋」,也就成了「金碧山水」的起源。

青綠山水名家

青綠山水在李思訓父子時期,已發展得相當完備。李思訓被尊為山水畫北宗之祖。

除了李思訓父子外,唐朝的閻立德、閻立本兩兄弟,以及以水墨畫聞名的王維也都畫過青綠山水。王維之青綠山水仍以自然風光為主,而李思訓的作品則以宮殿樓閣為主。到宋代青綠山水達到鼎盛的階段,王希孟得到宋徽宗指導,畫出大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公有領域)

南宋的趙伯駒、趙伯驌兩兄弟也以大青綠為主,並開始加入文人水墨畫的技法,論者讚之為「精工之極,又有士氣」。

之後,隨著文人畫的蓬勃發展,水墨山水也興起了,青綠山水轉而低調發展。雖然如此,元朝畫家錢選和明吳門畫派、吳門四家仍然偶有金碧山水作品,畫風大都淺淡雅致。

【中國名畫欣賞】 近看青綠山水名作《江帆樓閣圖》

北宋時御藏李思訓的畫還相當多,《宣和畫譜》記載有十幾幅,今人不得見。現有藏於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江帆樓閣圖》傳為李思訓之畫,但是不見於《宣和畫譜》的記載。《江帆樓閣圖》構圖和樹石與隋展子虔《游春圖》相似,畫上鈐有「緝熙殿寶」的南宋內府藏印。一說也有可能是北宋時的模本。

清代安岐則認為「的確是唐畫無疑,宜命為真跡」。他說,《江帆樓閣圖》「傅色古豔,筆墨超軼,雖千里希遠不能辨其青綠朱墨,傳經久遠,深透絹背,有入木三分之妙,的確是唐畫無疑,宜命為真跡」。

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描繪的是江岸上的秀麗景色,包括江水本身。近景是略帶青翠的丘壑,起伏的丘壑上長著各色豐茂的樹木;中段是高大的古松林,林中有若隱若現的青殿朱廊。旅人、訪客點綴於庭園、山徑之中;畫面的上半部、遠景是浩渺的江水,風帆數片,漂浮在波紋粼粼的水面,展現空闊而無限幽渺之感,結合岸邊丘壑上的豐富生態,整幅畫有著一種雄厚綿延的氣象。

青綠山水金碧輝煌 

《江帆樓閣圖》這幅畫的建築物、風帆、山體輪廓等景物大都先勾墨線再以金線勾描,少數山岩直接以泥金敷染。在青綠山水的峰巖間和山石輪廓勾畫金線,是北宗常見的技法之一。而滿江的水紋也都勾繪著細細的金線,勻稱的弧線泛著夕日金波,畫面因此顯得金光閃閃,金碧輝煌。

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在泥金和金線的巧妙運作下,《江帆樓閣圖》可說已將山野逸趣與殿宇的富麗完美地結合,既具有裝飾意味,又保有宏偉不凡的氣勢。

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蘊蓄動力 彷彿會動的畫

《江帆樓閣圖》有個特點,整幅畫彷彿蘊蓄著動力,畫中很多東西似乎都是活的,都會動。

請看,遠處浩瀚的江水正蕩漾著,幾葉風帆漂搖於萬頃波光之上;近處,江岸邊,錯落有致的桃、古松、竹等鬱鬱蔥蔥,隨風而動;其它生長在岩縫的雜樹也一樣,風來就動。而且它們也以姿態取勝,枝椏穿過來岔過去,本身就動感十足。

特別是占有畫面中央明顯位置的老松,叢叢松葉,像振翅欲飛的羽翼,無數的羽翼正在拍打、鼓動著,無形中,帶動整幅畫彷彿也活了起來、動了起來。

那不會動的岩石呢?畫家把岩石的外形和岩石的層次、肌理都以「類雲頭皴」的線條來勾繪,來表達,岩石的走向又忽左忽右,使這個已營造出完善空間感的岩岸,乍看之下,在靜默中緩緩地動著,似動非動。

註:李思訓生年約在公元651-716年,在唐代開元年中受任左武衛大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的兒子李昭道,官至中書舍人被稱「小李將軍」,父子倆合稱「大小李將軍」。

《宣和畫譜》記載宋朝御藏的李思訓之畫有:山居四皓圖一,春山圖一,江山漁樂圖三,群峰茂林圖三,神女圖一,無量壽佛圖一,四皓圖一,五祚宮女圖一,踏錦圖一,明皇御苑出遊圖一。@*#(本文待續)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千年前漢宮後宮嬪妃過怎樣的生活?讓五百年前的仇英來引領你進入漢宮春曉……仇英初學畫就得到文徵明父子的讚賞,因此,仇英與文人們、收藏家互動頻繁,得以臨摹唐宋名畫。
  • 《漢宮春曉》描繪了114個人物,在畫家有序的安排下,漢宮嬪妃及侍女次第出場。《漢宮春曉》不是靜態的,展現種種情節,增添了很多歷史想像空間。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