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話《笑得好》選譯

笑得好起死回生 老虎怕布施

畢歐帕可野生動物公園老虎吃冰消暑。(TIZIANA FABI/AFP)

font print 人氣: 509
【字號】    
   標籤: tags: , ,

這是兩則和老虎有關的「毒笑話」,同樣都是借「虎」發揮諷刺「愛錢」的。

布施「好厲害」–老虎訴苦

有個和尚攜帶著一部經、一副鐃,下鄉代人家做法事。

作法事中,忽然一隻老虎凶猛猛地撲了過來。

和尚驚慌無措,順手將手中的鐃拋過去擊打那隻老虎。

那頭老虎張開大口接住了鐃,嚼了嚼,嚼碎了吞下了肚。

這下子和尚更害怕了,拿起手中僅有的經書就拋了過去。老虎看見經書拋來了,急急轉頭,跑進山洞裡去了。

洞中的小虎問說:「父親搜山,怎著速速就回來了?」

老虎說:「好晦氣!我遇到一個和尚,只吃他兩片薄脆餅,他就拋下化緣簿來化我,虧我跑得快,不然叫我拿什麼布施他?」

石老評語:「游山水而緣簿跟隨,最殺風情,急須嘲笑。」

死要錢 莫砍虎皮

有個人被虎銜走了,他的兒子急急要救父,拿著刀趕過去殺虎。

兒子猛急趕上老虎,看到父親就在虎口裡。只聽得父親高喊道:「我的兒,我的兒,你要砍只砍虎腳,不可砍壞了虎皮,才賣得銀子多。」

石老評語:「死在頃刻,尚顧銀子,世人每多如此,但不自知耳。」

就是說,世人往往只顧向錢看,卻忽略了險境,死在臨頭都沒自覺呢!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簡介: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揚州人石成金,字天基,號惺庵愚人,留下中國十八世紀的笑話集《笑得好》,謔稱「毒笑話」。石成金是清代的醫家,他不僅診斷個體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體社會­善性佚失的病情,進而開出了「笑話」為藥方、為針砭,願以「笑話」作為提振世道、回復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針」。

他在〈自序〉中這樣說:「人以笑話為笑,我以笑話醒人;雖然游戲三昧,可稱度世金針。」

石成金是醫家,也學佛、向佛,認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經意識到:物慾橫流昏蔽了善性、風氣敗壞墮落了人心,腐蝕敗壞的世道人心已經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藥已經救不了了!

石老的〈自序〉說:「予謂沉痾痼疾,非用猛藥,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話」醍醐灌頂。

從將近三百年後的今天回顧《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墮落那麼的相似,惟今天人間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發笑,而且入耳警心, 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針」三昧!@*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出家不修心、修口,僅僅是走形式,徒勞無益……三百年前的毒笑話,道出世道的墮落面何如呢?
  • 有一座廟,廟中雕塑一太上老君像在左邊,一佛像在右邊。一日同時來了和尚和道士,看兩人怎麼搬弄老君和佛?這笑話寓意諷刺世人……
  • 有一人家中一貧如洗,一天晚上,夫妻同睡,丈夫作夢中拾得一錠銀子。歡喜地和妻子商議著生財之道。
  • 兄弟二人一同去拜客。說那個弟弟很愚昧、沒見識,什麼都要問一問哥哥。看「蠢才」弟弟說笑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