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中國人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民間小調《茉莉花》,從清代傳唱至今。茉莉花被中國民間男男女女爭相讚美,藉以托付愛慕、傳達情意,在各地詞曲都大同小異。十八世紀末《茉莉花》傳到了西方,則成了讚美耶穌基督的讚美詩,其中是何緣故?
茉莉花 向東來
茉莉來自佛教之地,而在中土成名。古代中國人對茉莉的濃烈薰香非常喜愛,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記載,那時南方人喜愛茉莉的芳香,競相種植,「耶悉茗花(素馨)、末利花(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
《南方草木狀》中引《南越行記》的見聞說:「南越之境,五穀無味,百花不香,惟茉莉、那悉茗(素馨)二花特芳香。」

情定《茉莉花》
嬌小潔白的茉莉花兒,芳香引得人種植,芳香引得人歌頌,譜進了民歌小調,在中國南方各地傳唱。
《茉莉花》歌曲的原形起於清朝的民間小調《鮮花調》,又名《打花鼓》。《鮮花調》以茉莉花為歌詠對象,於乾隆年間刊印的戲曲劇本選輯《綴白裘》中的〈花鼓 〉有記載。
著名中國民間小調
中國南方各地傳唱的《茉莉花》民間小調,曲調和歌詞大同小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記載,傳統的江蘇民間小調《茉莉花》的歌詞這樣的: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 香也香不過她,
我有心採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 雪也白不過她,
我有心採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 比也比不過她,
我有心採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茉莉花》曲調流傳到西方
在中國南方多地流傳的《茉莉花》後來廣為流傳到海外華人和西方音樂界中。說起這契機,和乾隆盛世有關。乾隆朝末期,英國喬治三世積極想要和天朝建立邦交關係,尋求通商口岸。乾隆八十大壽時,喬治三世致上親筆祝賀信,表示交好厚意,同時,派遣了賀壽使團東來。

使團的領團大使是侯爵馬噶爾尼(Macartney),他是喬治三世的王室胞兄、樞密院的院長。英國的大使團在北京謁見乾隆皇帝,也參加了在承德山莊舉行的壽宴。使團中有使者喜愛上這中國小調民歌《鮮花調》(《茉莉花》),把它帶到了歐洲。當時是十八世紀末,公元1792年。
後來,有傳教士根據《鮮花調》的曲調寫了讚美詩《耶穌美名歌》。到了十九世紀前期,《茉莉花》曲調的一部分也被普契尼譜入歌劇《杜蘭朵公主》中,在西方流傳起來。
2017年4月6日,川習會在川普(特朗普)的海湖莊園舉行期間,川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Arabella)就演唱了《茉莉花》這首中國民間小調流行曲,外孫約瑟夫也加入了演唱。@*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