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江郎是誰?士林俊傑為何江郎才盡?

作者:允嘉若

江淹的一生,從寒士到士林俊傑到高公,另一方面他卻失落了。圖為《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九月賞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人家說「江郎才盡」,比喻才能使盡了,文思枯竭減退了,再也作不出像樣的作品。

為什麼說「江郎才盡」而不說劉郎、宋郎、秦郎……因為這個典故的來因確有其人,他是南北朝時代的江淹。

士林人傑江淹  出身寒士登青雲

江淹(字文通,西元444年-505年)在一甲子的人生中,寫了不少好詩文,尤其是在朝廷登高官之前。江淹文才早顯,六歲就能作詩,而且非常好學。十三歲時他父親去世,少年江淹砍柴供養母親,在清苦的寒門中奮發向上。

江淹《效阮公詩十五首 其二》:

十年學讀書,顏華尚美好。不逐世間人,鬥雞東郊道。

富貴如浮雲,金玉不為寶。一旦鵜鴂鳴,嚴霜被勁草。

志氣多感失,淚下沾懷抱。

富貴如浮雲。 (EET/大紀元)

江淹在南朝宋、齊、梁三朝都任過官職,如倒吃甘蔗的人生,官職升遷越來越好。《金樓子》 一書舉述一些個當時才能卓爾拔群之人,江淹名列其中,「皆當時之傑,號士林也」。

二十幾歲時,江淹就開始在南朝宋地方官幕僚中找工作,從「從事」之類的地方小吏做起,這是州郡長官自己能任命的助理,不是朝廷正式的官員。他曾因為受牽連被人誣陷受賄而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

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江淹的官運轉好,受到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他任官「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寛猛能折衷」,任御史中丞,彈劾不避權貴,振肅百僚,一振朝綱。

在南朝梁,江淹升到了高官的職位,受封醴陵侯,食邑四百戶,退休時任金紫光祿大夫之位,卒時,梁武帝為他素服舉哀,諡號「憲」。他的一生,建立了了寒士不怕出身低,努力奮發加上才能,逐步青雲的成功模範。

「江郎才盡」的預夢

「江郎才盡」有預夢。圖:夢蝶,選自明代陸治《幽居樂事圖》冊。(公有領域)

但是否因為官位高升,俗務煩心 ?還是凡事順心如意,折煞了文思?或是遇到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不敢以文才凌駕於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到了晚年,江淹的文采卻反而失色了,作不出如年輕身處逆境時的好文賦來。

《南史 卷五十九》有一段記載寫江淹「才盡」,說江淹少時以文章顯名,晚節才思微退。江淹自述了兩個預示的兆夢。

一次是江淹當宣城太守罷官時,在歸鄉路上泊宿禪靈寺。夜裡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對江淹說:「以前我把一匹錦緞寄存在你那裡,現在可以還給我嗎?」江淹便從懷中拿出數尺錦緞給他。那人見一匹錦緞,竟然只剩幾尺了,怒道:「一匹錦緞,你怎麼能裁剪得剩這麼一點兒了!」他回頭見丘遲(南朝文學家)站在一旁,便對丘遲說:「剩這麼幾尺,也派不上用場,就送給你吧。」自此後,江淹寫文章就文辭晦澀,不順暢了。

還有一次是江淹投宿冶亭時,夢裡見一男子自稱郭璞,說:「我有一支筆,在您那裡已經多年,現在可以還給我嗎?」江淹於是從懷中摸取出一支五色筆給他。「爾後作詩絶無美句」,時人說他「才盡」,這就是「江郎才盡」的由來。江淹曾經想寫「赤縣經」以補《山海經》之缺,竟也寫不成了。@*#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諾千金」出自司馬遷《史記•季布來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故事說的是:
  • 海南道人惠英,字穎孺,出生十二日母親就去世,七歲出家為小沙彌,二十歲跟隨我學習。我在各道場所講述的佛理精要,從來不曾想過要把這些言論收集記錄,彙編成書。
  • 東施效顰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天運》。
  • 【原文】山門疏:關着門,儘是自家屋裡,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
  • 休戚相關」此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周子,因被人陷害而流亡在外,周國的大夫單襄公,非常敬重他,把他請到家中,待為上賓。一成語出自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形容彼此命運聯繫在一起,息息相關。
  • 西晉時有個大富豪,名叫石崇。他曾經當過縣令,後來又做過武帝的侍從官。五十一歲,他出任荊州刺史。在荊州任上,他縱容官兵劫掠客商,奪取財寶,成了西晉有名的大富豪。而當時的後軍將軍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這人也是個大富豪。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