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靠谱 的博彩平台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青色──象徵著希望的東方之色

作者:宋寶藍
font print 人氣: 4432
【字號】    
   標籤: tags: ,

在漫長的時光中,青色作為東方之色,是中華五正色中尊貴的顏色之一。它承載著美好的寓意,一直延續數千年。

青色,生命的顏色。漢字「青」的小篆上部爲生、下部爲丹。《說文解字》曰:「青,東方色也。」五行中,青色屬木,對應東方主青色,而西方為金主白色,南方為火主赤色,北方為水主黑色,中央為土主黃色,這是五正色和五行及方位的對應關係。

「青」字的小篆。(公有領域)

劉熙《釋名》說:「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生字的甲骨文是草破土而出的象形字,所以青字反映了草木生長的形貌,對應欣欣向榮的春天。

「生」字的甲骨文。(公有領域)

很多和青有關的詞彙,多含有美好、正面、充滿生機的氣息。比如,剛直有節,遒勁的青竹、青松;古時美麗的少女稱為青娥;正氣凜然、廉潔奉公的官員稱為青天;古代結婚禮堂稱為青廬;蘊涵歷史風雲的書籍稱為青史;在廣袤的星空中,位於東方的是青龍星宿;古時風水術士若看到「祖墳冒青煙」,就知這戶人家祖上不僅有人得道成仙,還可以福佑後世子孫;那些道德高隆、秉性高潔的人稱為青雲之士;仕途平順,稱為平步青雲或青雲直上……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故中,也可尋著青色的身影,或形容佛陀的眼睛,或表達帝王求賢若渴的良苦用心,或勉勵後輩勤學不怠……青色都能適時適宜傳遞雋永的風采。

滿月為面 青蓮在眸

晴朗的天空稱為青天,明淨、高潔而悠遠。佛門中認為青色頗為尊貴,僧人常以「青蓮」形容佛陀的眼睛。梁簡文帝《佛像銘》曰:「滿月為面,青蓮在眸。」以青蓮比喻神佛菩薩的眼睛。也有經書云:「縱觀如來,青蓮花眼。」

青蓮,雖然生長於淤泥之中,卻能不受污染。禮拜佛像時,人們注視佛陀的眼睛,會感受到裡面蘊含著寧靜、慈悲和洪大的寬容。真如青蓮在眸,明凈中透著無限的威嚴,令世人肅然起敬。

後來,青蓮也成為僧人和寺院的代稱。唐代陳子昂作詩《酬暉上人夏日林泉》云:「聞道白雲居,窈窕青蓮宇。」這裡以青蓮代指佛寺。唐朝楊巨源《夏日苦熱,同長孫主簿過仁壽寺納涼》詩云:「因投竹林寺,一問青蓮客。」此處以青蓮比喻僧人。

仕女图 (高清晰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圖為仕女圖。(大紀元)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毛傳解釋「青衿,青領也」,此處為學子之服。這首詩描寫思念之情,雖寥寥數語,令人體會到悠遠深長的情義:「回想你那青青的衣襟,深深縈繞在我的心裡。縱使我不能去找你,難道你不能主動留下音訊嗎?」

這句詩原本表達深切的思念,後來魏武大帝曹操吟詠《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詩句氣度昇華,千古傳唱,表達曹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良苦用心。

青出於藍 而勝於藍

青字金文、小篆都是從丹,以丹作為青字義符。丹,是赤色的礦石,青也是礦石。周朝時有掌管開採金、玉、丹、青等礦產的官員。當時使用的青色,出自礦石。

古人還有另一種認知,青色是從蓼藍草裡提煉出來的。青色是介於綠色和藍色之間的一種顏色。

荀子在《勸學》中曾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還要寒冷。荀子以青與藍、冰與水為喻勉勵後人,若能持之以恆研究學問,也可以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就。因而有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說法。

青色,作為東方正色之一,將萬千美好濃縮在詞彙、典故中,帶著先人的祝福和初衷,供後世子孫長久使用。代表尊貴、生機的青色,清麗深遠中,又流露著閒雲野鶴般的灑脫,是否也很契合中華道統自久遠之前就傳下的神采呢?@*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古神話傳說中,有一個神明的國度,名叫「燧明國」。這個國度沒有春夏秋冬,沒有太陽、月亮,也就沒有晝夜之分。但是這個國家依然充滿光明。
  •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今年5月5日21時25分,太陽到達黃經45度為立夏,預示著季節的交替,告別春天,迎來夏季。
  • 有些人修行,不能勤懇持久,心中求道的願望還未感通神明,自己的心就已經倦怠了,這是人自己在放棄道,不是道放棄人啊。修道之人精誠一到,將會產生很多美妙的事物。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