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韓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其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端午節期間,為了祭祀天神,韓國民眾通常會舉辦一連串的恭迎慶祝活動,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陵端午祭」。每年在韓國江原道江陵市舉辦以端午祭祀為內容的民俗活動,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客。
端午節食物
艾草或山牛蒡等藥草為原料的打糕,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節食品。端午這天,艾蒿糕、韓式車輪餅、麵粉煎餅、櫻桃果凍、櫻桃甜湯等營養食物,家庭主婦製作完成後,不僅讓家人享用,也會互贈親友與鄰居,一起度過美味、美好的端午節。

江陵端午祭的歷史
韓國的許多典籍中都記載了對「端午」的解釋。韓國稱5月5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韓國特有的詞是稱「端午」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他們將這一天稱為人和神同樂的節日。端午節自然也就以祭祀為活動核心,各地祭祀期持續約一個月的時間。
而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於新羅時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農祈祝豐收的慶典,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功將江陵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陵端午祭民俗活動多樣
端午祭祭祀,從迎神的「前夜祭」到「送神祭」,時間長達20多天。4月5日,人們用江陵舊官府「七事堂」發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釀製成酒,準備端午祭時敬神和飲用;4月15日舉行「大關嶺山神祭」和「國師城隍祭」,祭祀結束後,鋸一段木頭,人們將青紅禮緞掛在上面,然後在其木引導下,組成迎神行列,5月3日傍晚時分,人們回到江陵國師女城隍祠(鄭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
祭祀結束後,將大關嶺山神和國師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場。從4日到7日,每天的早晨舉行「朝奠祭」
而祭祀儀式由專門的祭官來主持。祭祀儀式分「儒教式祭儀」和「巫俗祭儀」兩種,民眾通過祭祀,祈願神靈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儒教式祭儀以奉讀漢文祝禱詞的形式進行,祝祭的內容涉及除禍招福、健康安寧、治癒疾病、農漁豐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後,開始伴隨歌舞戲劇表演進行的「巫俗祭儀」,直至深夜。
端午祭活動除被指定的祭神禮結束後,還有眾多的傳統民俗活動,如漢詩創作比賽、鄉土民謠競唱、射箭、方言大賽,以及傳統婚禮等。每年逢端午祭,來自韓國國內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高達百萬人。
除了江陵端午祭活動外,其它地區端午節的各式慶典活動也很多。
菖蒲水洗頭活動
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女子要用菖蒲湯洗頭髮;士大夫(古代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的統稱)人家的門柱上貼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

而菖蒲湯洗頭髮正是按照韓國傳統風俗,在端午節當天,孩子和姑娘們用菖蒲水洗頭。姑娘們還要將菖蒲根做成簪子別在髮際,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男子則在腰際配戴菖蒲葉,有趨吉避凶的含意。

據説,端午節在韓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傳統習俗還是逐漸被人們淡忘,但是韓國政府一直在挖掘和保留這些民間的傳統習俗,讓人們通過這些習俗了解這片土地上文化的變遷。◇
責任編輯: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