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木工的樸拙之眼,深入北歐匠人精神世界(4)

研究發現,長壽基因可能並不存在,但注重飲食、鍛練養生,也可延年益壽。在中國傳統養生理念中,「修為和德行」則是更重要的保健方式。(fotolia)
(續前文)
4
約翰.彼德森把建築師的設計圖及工程師的製圖寄給我,並附上說明,簡要地描述工程。我以這些資料為基礎,估算出一百多萬挪威克朗(kroner)的施工價格。等閣樓完工,彼德森一家搬進去時,閣樓看起來就會像製圖裡的模樣,但有五十倍大。就像我小時愛做的飛機模型,只是就本案而言,重要的是模型裡的內容—住戶。還有,屋中的零件並不像模型套組,都是一些沒有完成、也沒標上號碼的東西。
我看著設計圖,知道得花點時間消化,我必須去看看閣樓現場,跟客戶談一談,以充分理解他們的想法,還有他們究竟想要什麼。每位建築師的設計都有其理念,有些是建築本身衍生出來的結果,有些來自客戶的需求概念。我用「概念」一詞來形容,是因為畫出來的設計圖也許與客戶原本所想差距甚遠,最終建成時,甚至更為偏離。這一點我挺有同感,因為我自己也需要時間去掌握製圖與製圖背後的想法。若能知道並理解閣樓圖示背後的建造理由,施作起來會更加容易。
根據設計圖,要改裝的閣樓部分,包含一片稍微大於六十平方公尺的樓層空間。這個區域得涵納一間臥室、一個客廳和一間浴室。現存的樓梯井將改成屋頂下方的夾層或夾層樓板。通往梯井的門會做成火災逃生門。閣樓將以新的一百八十度轉角樓梯(half- turnstaircase)與下方的公寓相連,地板將鋪以實木,而不是鑲木地板(parquet)。把錢花在地板上是很聰明的作法,這樣地板能維持更久,而且我覺得會漂亮很多。偶爾能有機會鋪設實木地板,感覺真不錯。
我努力消化製圖,恍若整件工程已如所述一般打造完畢,彷彿我就站在八個月後、耗資百萬的閣樓裡了。這需要時間,但只要我知道這樣才能理解那些說明,就不算白費。
有時我必須逼問客戶,提出各種問題,甚至幾乎惹得他們不高興:這個跟那個為什麼非擺那裡不可,是的,我可以理解,但究竟為什麼?我逼他們解釋,讓他們把想法化成言語,然後讓問題發酵,約一星期後,再重新提出,取得更好的答案。我那麼做也是為了自己,讓我的腦袋能理解清楚,也讓客戶瞭解我們若這樣做或那樣做,結果會是如何。我們必須對施工有相同的理解。
讓客戶知道他們是實際上付錢的人,這件事千萬不可輕忽,也不可小看客戶的性格和我自己的個性。
有些客戶的控制欲很強。若是如此,我得夠強悍,才能充分傳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有些客戶則樂於將大部分決定留給別人去做。
他們會說,你覺得怎麼做最好就做吧,對你相當信任,但他們同時也可能是最難搞的客戶,因為他們往往猶豫不決。所以我必須讓他們明白,我是為他們施工的人,他們必須親自做選擇。如果我們彼此有誤解,他們最終便無法滿意,無論他們是哪種類型的客戶,我都必須避免那種結果。
錢很重要,價格絕不能超過客戶能夠或願意支付的額度。就價格而言,什麼項目該怎麼做,只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已,但對客戶來說,他們得做出正確的選擇。
然而,幾乎每個做改建工程的人,多少都會聽進房仲的話。即使他們將來打算自己長住,還是會用最利於「買賣」的觀點去打造自己的房子。加上大量閱讀室內裝潢雜誌,使得許多住家都長得很像。目前流行的各種色調的白、灰及房屋外牆的淡藍灰色,即為一例。由於不成文的規定與標準,現在的浴室看起來幾乎都像鋪了瓷磚的改版屠宰室。廚房似乎全出自Ikea(宜家家具)家居顧問的設計,或類似製造商Norema之手。我所謂的家居顧問,不是指專業領域的專家,例如懂得室內設計的建築師或優良的工匠。這裡所指的家居顧問,是商店裡的銷售人員。
我手上拿到的改裝說明與施作範圍實在很不精確,我有些問題想問建築師,想知道他是否打算製作更詳盡的設計圖。我對建物屋頂承重結構的繪製也有疑慮,圖上並未提到要如何處理磚牆,也沒說浴室的瓷磚要如何處理。
我打電話給建築師克利斯蒂安.賀洛森(Christian Herlovsen)時,他沒怎麼理我,我必須用手邊的文件去施工。@(節錄完)
──節錄自《挪威木匠手記》/大塊文化

(點閱【挪威木匠手記】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