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北市美術館典藏一代宗師林玉山的畫作,其中有一幅罕見的版畫題名為《葫蘆乾坤》,繪製年代登錄為「不詳」。作者追蹤考證此版畫的年代,並且賞析畫家的詩情畫意,和版畫中別有洞天的逍遙樂。
罕見畫家林玉山版畫
上網查詢玉山伯留存在台北市美術館的畫作,看到一幅版畫題名為《葫蘆乾坤》,但很出乎意外地繪製年代登錄為「年代?不詳」。在賞析畫作,就像理工科技一樣都要講究「5 W」:What什麼題目題材、Who誰畫的、When哪一年、Why為何、 How如何?然後中西結合,應用自古傳統美術欣賞六法--氣韻、用筆、象形、賦彩、經營、傳移來更進一步細看圖畫內涵。
要鑑定繪作於哪一年,有時是真不容易,除非作品上有落款。但草書題字或會過於難認,筆者曾看過某家拍賣公司登錄玉山伯的畫作落款將「容膝堂」誤認為「寶膝堂」,那也係學養的關係。順便一提,「容膝齋」是元朝山水大畫家倪瓚的署號。古人自謙「室小僅堪」,但「心高可以摘星」,精神上「安貧樂道」也就不必追求物質上住豪宅也。

《葫蘆乾坤》版畫因緣
至於本圖《葫蘆乾坤》版畫也有因緣。筆者記得十年前看到一本有關玉山伯的傳記書冊,文內提到玉山伯從教授職位退休後,身為太師父的他因好奇曾去參觀過他徒子徒孫的版畫工作室。那時他童心大發,就用連環畫的手筆繪製了「葫蘆乾坤」的版畫。據筆者對文史的了解,其背景乃係出於「神仙故事」:俗語說「袖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同時一般人對「懸壺濟世」成語頗為熟悉。
若又問「葫蘆裡賣什麼藥」,由來呢?這有個典故,《神仙傳》說:從前有位管理市場的小官員、名叫「費長房」的,他看到一個從遠方來的人,入市賣藥,大家都不曉得他的姓名、他的來歷。此人賣的藥不二價,而且治百病都好使。當賺了好多好多錢後,這賣藥人隨即布施與市場貧困饑凍者,所留甚少。
賣藥人常懸一空壺葫蘆(「葫」通「壺」)於座位上方,太陽下山後,人們就找不到他。 費長房無意間從樓上看到,原來這人一入夜就跳入壺中。 費長房知道了此壺公並非常人,就天天幫他掃地,並且恭敬供養日常生活食物,壺公受而不謝,如此過了很久,長房日日如一,也不敢有所求。壺公看他真誠,一天叫他晚上深夜來見。見面時對他說:「你就跟著我跳入壺中,自當得門而入」。費長房毫不遲疑真的舉足而跳,不覺間已在壺中。

既入之後,費長房看到壺內別有洞天,但見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裏仙酒怎喝都喝不完。壺公一番話,說了他自己和費長房的緣份:「我是仙人,因為當勤偷懶而貶落人間。你是可教之才,所以才能見到我。」……(「吾仙人也,因供事不勤而謫貶人間。汝可教,故得見我」云云。)費長房就此拜師學仙術修道,歷經重重考驗,那是後話。
做為一代宗師,此圖可能是畫家以古喻今,謙虛表示在自己小小的「筆墨」與「膠彩」藝術領域裡,「詩情畫意」別有天地而能自得其樂,一生「逍遙自在」。玉山伯此種心境,更可以佐證此版畫應該繪製於他剛退休(1977年)後,心境比較閒暇,約在1978年(民國67年)吧。試玩版畫也是「活到老、學到老」,一種積極達觀的表現。正是:
筆下乾坤大,容膝日月長;
室小比草堂,志高超滄桑;
美術新洞天,繪界真溫床;
安貧樂道朗,春風化雨忙;
詩情早醞釀,畫意即顯張;
靜觀皆自得,寫生聚相當;
經史素養廣,台林畫風揚。
後記:
謹謝版畫大師「廖修平」教授電話口頭證實此版畫約在1970年代後期製作。還有筆者醞釀畫作賞析時,承蒙師大藝術研究所「曾曬淑」教授(玉山伯外孫女)電子郵件筆談指教,特此一併致謝。@*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