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线上赌博平台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立夏養生青精飯 南燭木延年益壽好顏色

作者:允嘉徽

古傳白梗米泡上南燭木的莖葉汁液,做成黑精飯,立夏養生延年。圖為南燭木。(呂勝由,資料來源: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立夏食青精飯 延年益壽

夏天到了,古代的中國人有四時養生的作法,炎炎夏日怎麼養生?立夏就是進入夏天的第一天,立夏吃青精飯(又稱烏米飯)延年益壽、讓人美顏好臉色。

杜甫詩《贈李白》詩中,有青精飯讓人身體壯、臉色好的表述:「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宋人張鎡的詩中吟詠:青精飯好終延老。也有人說:青精飽飯更無求

相傳青精飯最早為道家太極真人留下的;後來佛教徒也多在黃曆四月八日做青精飯以供佛,也有用來待客,明代黃維貴和友人遊紫金山就逢寺廟僧人留飯,讓他們一身清暢:「僧留恰共青精飯,客到翻銷紫陌塵。」

白梗米、南燭木做青精飯

青精飯,又稱烏米飯,是怎麼做出來的呢?要用白梗米泡上「南燭木 」這種植物的葉子和莖皮汁來炊飯,炊出來的飯呈現青黑色,也有的做法是把炊煮好的飯曬乾儲存。

梗米是一般常吃的白米,含有優質蛋白質與礦物質。(Wikipedia、Flickr/大紀元合成)

南燭木一入夏就到了盛放花期。南燭木屬於杜鵑花科的植物,也叫南燭草、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就是青精。南燭木的花形相當特別喔,花冠現鐘形、壺形,小巧潔白、精緻可愛,顛覆一般人對杜鵑花的印象。在走馬看花之下,小巧的南燭木花可能被忽略了,然而,只要在花前一駐足,就會驚讚「一花一世界」,其小無內的奧妙!

南燭木的鐘形花相當別緻小巧。攝影:呂勝由 。資料來源: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發布於 臺灣生命大百科/公有領域)

在黃曆四月至八月末,用南燭木新生葉做青精飯,色澤深;九月至次年三月,可以採用夏天留下來的宿葉,顏色淺。或是採軟枝莖皮,於石臼中搗碎再利用。《本草》中也記載了比例,又說可隨時加減斤兩。

神仙夢想:夢追赤松游 食我青精飯

赤松子(國立故宮博物院)

青精飯是古代立夏的風物詩,古人的健身有方,只惜今人多不傳了。中國歷代的文人留下不少有關青精飯的詩歌,顯然,青精飯不僅延年益壽,還象徵一種人生又清且高的好境界。蘇轍就有吃青精飯、過神仙生活的夢想呢!詩吟:「夢追赤松游,食我青精飯」(《次韵錢勰待制秋懷》)。@*#

責任編輯:方沛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一次,夜半未過,張良披星前往,候於橋上。片刻,果見老者扶杖而來,面露喜色道:「這就對了。」於是袖出一書,交與張良,又告訴他:「讀此書可為王者師。十年後,汝將大有為,十三年後汝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即是我。」說罷即去,不復再見。
  • 東晉以後,山水遊記體詩文開始受到關注,從唐朝開始,遊山水已擴大到對臺閣名勝、邊塞以及繁華名都大邑之遊歷。所以在唐詩中有很多優秀山水詩、邊塞詩。唐代很多文人在入仕以前都有長期遊歷經歷。這種遊歷除了遊賞名山大川、增聞廣見之需要,還有出於對佛、道之信仰而尋仙訪道的目的。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云:「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是遊歷詩人的典型代表。
  • 詩人孟浩然,以詼諧浪漫的筆調,巧妙地運用仙家典故和術語,生動地寫出了道家的生活特色,充滿了現實的生活氣息。
  • 劉禹錫,字夢得,曾任監察御史;白居易,字樂天,曾任刑部尚書,二人同年,且都是中唐時期的詩人。他們常以詩歌對答互相鼓勵,二人均輯錄《劉白唱和集》,人們將他們並稱為「劉白」。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