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話《笑得好》選譯

笑得好起死回生 今人的心終日放肩頭上

作者:允嘉徽

現代人的心終日放在肩頭上?(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376
【字號】    
   標籤: tags:

心在肩上

一位拳師教徒弟拳法,特地叮嚀說:「凡動手,切不可打人的肩上,若是誤打了一拳,就會打死人。」

徒弟問道:「怎會這等利害呢?」

拳師答道:「你還不知道麼?以前的人,心都長在胸中,雖然有偏的,不過是略略偏了一點兒罷了;而現在的人,把自己的一顆心,終日裡都放在肩頭上,若一拳打著他的心,豈不就打死了唄。」

有一個徒弟說:「心在肩(諧音「尖」)的人,就該打死,何必憐惜呢。」

拳師說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人不久就會遭惡死的果報,何必等我的拳打他。」

海邊練習打拳。(圖:郝毅博提供)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簡介: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揚州人石成金,字天基,號惺庵愚人,留下中國十八世紀的笑話集《笑得好》,謔稱「毒笑話」。石成金是清代的醫家,他不僅診斷個體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體社會­善性佚失的病情,進而開出了「笑話」為藥方、為針砭,願以「笑話」作為提振世道、回復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針」。他在〈自序〉中這樣說:「人以笑話為笑,我以笑話醒人;雖然游戲三昧,可稱度世金針。」

石成金是醫家,也學佛、向佛,認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經意識到:物慾橫流昏蔽了善性、風氣敗壞墮落了人心,腐蝕敗壞的世道人心已經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藥已經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說:「予謂沉痾痼疾,非用猛藥,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話」醍醐灌頂。從將近三百年後的今天回顧《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墮落那麼的相似,惟今天人間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發笑,而且入耳警心, 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針」三昧!@*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許多人愛酒,無酒不成席,這樣的人偏偏愛「撒酒瘋」,三百年前已經不少見。喝了酒主意識不清,也常讓人欲勸還休。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揚州人氏惺庵愚人留下笑話,作了見證。這則笑話非常「風雅」(「諷雅」),是以對子的形式呈現的,表現了作者和時代的特色--風雨對調笑撒酒風……
  • 三百年前,石成金的笑話集子《笑得好》也有個類似的笑話故事,叫「攘羊」。時代變遷了人心,可惜的是,成、住、壞、滅每下愈況--從埋銀子到攘羊,從擔心變壞心!一個攘了鄰家羊的婦女欲蓋彌彰,自己怎樣洩的底?
  • 能讀書的人不多,而不讀書的人又不少!三百年前石成金*就有「毒笑話」笑秀才不讀書,拿縣官的響屁作文章拍馬屁,看看縣官怎樣「投其所好」「治」了秀才。
  • 祝壽話兒,福壽吉利長命百歲不嫌多,反之,不吉不利人人見忌。一個祝壽宴席的祝壽辭令,從「壽高彭祖」開門迎喜,怎麼會鬧出「該死了」的歪語收場呢?《笑得好》笑點:祝壽歪語。
  • 僧人發奇言,「吃過又吃」,到底是讓誰「引以為戒」?《笑得好》笑點:齋蚊蟲 笑吃過又吃的。
  • 有個叫化子拿兩文錢到酒家沽酒。酒家問他:「你每次來,都不會說話,今日因何說起話來了呢?」……笑得好起死回生~~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