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話《笑得好》選譯

笑得好起死回生 獨腳褲、二腳桌真省錢?

作者:允嘉徽

中國式的廳堂桌椅是主角。(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28
【字號】    
   標籤: tags: ,

獨腳褲

老賈找裁縫做褲子,因為覺得裁縫要用的布料太多,老賈就不同意。

後來有一裁縫工揣摩了他的心意,就說:「我只用六尺,足夠做一條褲子。」老賈大喜,就給他做。

等到褲子做成,一看,原來做成的是一條獨腳褲!

老賈穿上新做好的褲子,就連小小的步伐也邁不出去。老賈對工人大笑說:「省倒省了,只是一步也走不了。」

石老評語:「做獨腳褲的,還想出門?」

清.吳求〈豳風圖.縫衣〉(公有領域)

兩腳桌

三百年前,無獨有偶,也有做桌子省材料的「畸形」作法。

說有個人生性吝嗇,這一天他需要做一張桌子,又想要省木材。結果找到了一個迎合他的意思的木匠,說道:「只做二腳,倚靠著屋內柱子的話,就可以用,也可以省木材。」

就這樣二腳桌做成了。

後來有個月明的晚上,這人想賞月,就把那張桌子移放到庭中。可是在院子裡擺來擺去,那張只有二隻腳的桌子,老是擺不好。於是他召來木匠,責問他。木匠說:「你在家裡使用,可以省得,若在外邊,怎麼省得了啊?」

石老評語:「做兩腳桌的,還想賞月?」

榮國府元宵明月夜的夜宴場景。(公有領域)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簡介: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揚州人石成金,字天基,號惺庵愚人,留下中國十八世紀的笑話集《笑得好》,謔稱「毒笑話」。石成金是清代的醫家,他不僅診斷個體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體社會­善性佚失的病情,進而開出了「笑話」為藥方、為針砭,願以「笑話」作為提振世道、恢復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針」。他在《自序》中這樣說:「人以笑話為笑,我以笑話醒人;雖然游戲三昧,可稱度世金針。」

石成金是醫家,也學佛、向佛,認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經意識到:物慾橫流昏蔽了善性、風氣敗壞墮落了人心,腐蝕敗壞的世道人心已經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藥已經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說:「予謂沉痾痼疾,非用猛藥,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話」醍醐灌頂。從將近三百年後的今天回顧《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墮落那麼的相似,惟今天人間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發笑,而且入耳警心, 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針」三昧!@*#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想奉承找關係的人緊緊張張地,豎著耳朵放不下,聽到「臨清流而賦詩」都有很特別的「聯想」……有相命的人被問到:「你向來相法十分靈驗,為什麼現在有時相不準了?」可知這兩者之間有相關性?
  • 有人問「魚」字如何寫?人家立即寫下「魚」給他。那人細看「魚」字形體,搖著頭說道:「頭上兩隻角,肚下四隻腳,水裏行的魚,那有角和腳?」
  • 說話取巧,可能弄巧反成拙,出醜了!《笑得好》裡有個「活脫」的父親教兒子「話不要說死」,他日兒子答來人「令尊翁在家麼?」怎麼個說法?
  • 原來遠在三百年前的笑話集《笑得好》就有這個笑話了!有一人最忘事了,姑且稱他「忘夫」。忘夫走路就忘了停止,睡下就忘了起床,出了門竟然也忘了自己的妻,妻子罵他……。轉到此生忘了彼生,跨越彼生此生的界線,人人都是忘夫!從大時空來看,能識得生生世世的因果、不矇昧於自身造下的因果業報的能得幾人呢?
  • 有人這樣說「一醉解千愁」,以酒作為逃避憂愁的解方。酒真解愁了嗎?其實,清醒的人都知道酒麻醉的是人的主元神,酒無法改變現實世界不是嗎?!清人《笑得好》就有個笑話,以醉猴諷醉酒弄舞的人。怎麼個諷法?有個人買了隻猴子,給牠……
  • 兩個異鄉人在某地相遇而不忘比高下。一個吹說家鄉有至寶可容得千餘人在裡面洗澡;一個吹說家鄉有通天竹頂天立地……。到底哪個吹牛吹勝了?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