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足球竞猜平台- 线上博彩全攻略
華夏文化智慧與趣味【成語數來寶】

「一元復始」新年來 如何祈福?

作者:任淑一
font print 人氣: 10059
【字號】    
   標籤: tags: , ,

新年快來了。古來人們就常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是這時節的光景。你知道「 一元復始」的說法是源自何處嗎?打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一元復始 從何始

那是公元前的事了,西漢時代的《公羊傳.隱公元年》記載著:「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後人從此衍生出「一元復始」指新年的開始。

這「 元年春,王正月」裡邊的王並不是指魯隱公,是指周文王。從《公羊傳.隱公元年》的記載中可以看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這話寓意正統。周武王伐紂立周國後,尊王父西昌伯為文王,文王元年之春是周朝的開端,也是作為周朝諸侯國的魯國的正統之始、傳統的開端。

新君立位稱元年,春是為一歲的開始,「一元復始」的說法是發源於此。後來人們每逢新年開始,就以「一元復始」來形容。

一元復始 重始接福

接著說到「一元」兩字代表萬物開端的,是《春秋繁露‧玉英》:「謂一元者,大始也」[1],「一」代表萬物的開端,「元」表示大、重要,含有正統、根本的義涵;是凡君子都重視萬事萬物的開端;重視元年所代表的正統意義及其重要性。

由此引伸到方方面面,不管是國家也好,家庭也好或是個人層面,都要重視元始的重要性,重視傳統之根、正統之本,後續才能順遂發展,才能亨達得福。所以《春秋繁露‧玉英》又告訴人:「知元年誌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就是這個意思,換言之,就是要重視傳統、正統的價值。

在此「一元復始」之際,人們都愛互相祝頌:萬象更新!萬事如意!那麼,怎樣祈福才能真正得福?古人的智慧與經驗告訴我們,要重視萬事萬物的開端。除舊布新之際,「回到從前」審視自己對人對事的初衷,是否依然保持當初的熱誠?是否誠誠懇懇實踐了承諾?是否走在正統之道上,是否能認清傳統的真諦,能否實踐傳統的普世價值?

《春秋》也告訴人,君子重視正統。輕視正統,失去傳統,想要萬事如意,就像是緣木求魚喔!

一年之計在於春!把握一元復始的契機,找回最初的熱誠,走回正統之道,返本歸真,迎新接福!

註[1]:《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董仲舒解釋「一元」之意:「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歲末年終,想體驗濃濃的年味,就要到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嬉遊去!民俗陣頭、車鼓踩街、年畫拓印、名家揮毫……,怎麼逛都有趣、怎麼玩都喜氣!全家一起到宜蘭慶陽春,歡喜新年福滿盈!
  • (大紀元記者呂如松、李成思、施宇、廖青紐約報導)按照中國傳統曆法紀年,地支中「子」有一陽復始,萬象更新之意。2008年2月7日是戊子年大年初一日。當地時間下午紐約無線電音樂城的東西方觀眾經歷了一場中華神傳文化的神奇之旅。以盡善盡美的歌舞、音樂演繹的東方神韻,讓到場的觀眾經歷了一場文化的洗禮,讓觀眾在戊子新年開始了嶄新的心靈旅程。
  • 冬至日南至,陰陽由剝而復、一元復始,從《易經》八卦顯現了冬至蘊藏的義涵。天地冬至日敬天,人間冬至節,冬至如大年的風俗有哪些……。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