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中國古代帝都,也是世界遺產秦始皇兵馬俑所在地。輝煌的絲綢之路,從這裡開始,通向遙遠的古羅馬。唐三藏從這裡開始,策杖而行,踏向西行取經之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傳頌著萬國前往長安城朝聖的恢宏氣象。

長安曾是周、秦、漢、唐等13座王朝帝都(一說17朝)。周朝豐鎬都城、秦朝咸陽宮及秦始皇陵,漢朝未央宮、長樂宮,隋朝大興城,唐朝大明宮等,均位於長安,勾勒出非凡的帝都風采。
長安見證萬國來朝的盛世輝煌,鼎盛的修煉文化也在這裡交匯,留下無限的風光。隨著文化的演變,還產生了不少帶有「長安」的詞語呢!我們來看一看吧!



長安如弈
人們常用「長安如弈」來形容時局變幻無常,難以揣測。杜甫曾在《秋興八首》之四中寫道:「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弈棋,就是下棋,比喻局勢不安,爭奪不休。杜甫以此形容安史之亂的動盪局勢。
清朝時,鄭文焯作《謁金門》,化用杜詩,抒寫悲傷的憂國思緒:「見說長安如弈,不忍問君蹤跡。」想到國都破敗,城裡的人遭逢兵禍,自然凶多吉少。作者怕聽到傷心的事,所以不忍心詢問好友的行蹤。「長安如弈」由此而來。

索米長安
漢武帝(前157年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即位之初,徵召天下良才。時年22歲的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毛遂自薦,上書武帝。漢武帝閱讀他的文章後,連連稱奇,遂即詔拜為郎。但是過了很久,東方朔都沒有得到重用。他發現,為皇家照看馬隊的侏儒都能受到重用,於是想了一個辦法接近武帝。
一天,東方朔對侏儒說:「皇上最近說,你們對縣官沒有什麼好處;耕田種地,力氣不如農人;做官也管不了百姓;從軍打仗也無法勝任兵事,還白白浪費國家衣食財物。今天,皇上想殺掉你們這些人。」
侏儒聽後,萬分恐懼,嚇得哭起來。東方朔為他們出主意,等見到皇帝,要長跪不起,向其請罪。待漢武帝過來後,侏儒們照著東方朔說的做,全都跪在地上哭著請罪,請求武帝赦免他們。漢武帝覺得很奇怪,他沒有要殺侏儒的意思啊。經詢問,知是東方朔的主意,於是召見東方朔,問他緣故。
東方朔說:「這些侏儒們身高三尺多(一米左右),每月俸祿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錢。臣身高九尺多,每月俸祿也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錢。但是結果,侏儒們飽得快撐死了,而下臣卻快要餓死了。如果陛下覺得臣下有用,就請重用臣下;若沒有用,就請罷免臣下,不要讓我再白白索要長安的糧米了。」
漢武帝聽後大笑一番,提拔東方朔為金馬門待詔。金馬門,漢代宮門名,學士待詔處。這就是「索米長安」的典故。

長安道上
五代時期,一位無名氏寫了一首詞《賀聖朝》曰:「長安道上行客,依舊利深名切。」人們穿梭在長安道上,有多少人不是帶著深切的功名之心,辛苦地往返於長安道上。
長安道上,後來比喻為為了名利奔走的必經之路,也泛指追名逐利的場所。詩詞中,也常以「長安道」喻指功名,有詩句云:「功名盡在長安道」(元朝陳草庵),「人人腳下長安道」(宋代釋正覺),「青山臨黃河,下有長安道。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唐代詩人孟郊)
白居易寫的《長安道》曰:「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那些來往於長安道上的外州客人,將大好的年華,耗在了長安道上。在往來奔波中,人們逐漸衰老。
長安作為實體的城池,像歷史的豐碑,巍峨的聳立在神州;作為無形的文化,在人的肉眼看不見的空間,像一條人文脈搏,遒勁地跳躍著。在久遠的塵封下,演繹出幾個並不算多的詞語,卻能打開文字背後的世界。我們找回久遠以前一個地名在文化演繹中的履歷,雖有悲壯之處,卻也帶著詼諧風趣,剛健地走過漫長的歲月,只為了和你我再次相見。@*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