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七星彩玩法-大乐透开奖结果今天-博彩在线
盛唐文化域外綻放的古韻

京都風致尋唐風古韻 處處寺廟瓣瓣心香

作者:任采真
京都風致——淨與敬的風華。(任采真/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41
【字號】    
   標籤: tags: ,

說起日本文化的風采,聚睛的焦點非京都莫屬了。京都是日本平安朝時代(公元794年~1192年)的古都,也是個觀光之都。每年超過二千萬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來到這裡,大多是風靡京都的風致,為了一親這個千年古都的文化味兒。

京都風致——楓紅。(任采真/大紀元)

京都風致尋唐風

四季中無論春、夏、秋、冬,京都的山與水、京都的傳統建築與慶典人文都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非其莫屬的古韻味兒。追根溯源,你可知這些吸引世人的「京都風致」揉入了多少華夏神州唐風的丰韻?

日本京都楓紅時節,大原山區的味噌屋。(任采真/大紀元)

時代過客摩肩擦踵,大唐京都長安風華土下埋!在神州大陸上曾經綻放過輝煌異彩的大唐神韻何處尋?在日本京都文化中,依稀還可以尋到那麼一點高格調的風致,讓人想起盛唐文化在域外綻放過的豐采與風韻。

日本京都代表著日本古代平安時代的京韻風華,上溯大和奈良時代、飛鳥時代,展現的是仰慕、模仿、複製盛唐中土文化的風致與成就,在日本稱為「唐風」、「唐樣」。踏訪京都的山與水,回憶歷史的光與影,從大和京都風物的歷史中,揭露唐風古卷的一角,娓娓道遺華……

踏訪京都的山與水,品味唐風與唐味。京都寂光院山門前的台階。(任采真/大紀元)

京都風致  寺廟心香溯唐風

今天你到京都旅遊,走出車站或是下了大巴、小汽車,放眼看京都幾乎都是現代建築風格了,讓人豔羨的京都古傳統遺華幾乎都要往寺廟裡尋。京都的寺廟建築代表著平安時代鼎盛的精神信仰文化。換句話說,如果失去了傳統的神傳文化的信仰,那麼,京都也不存在了!

京都留下的寺廟非常多,這些富有古風和歷史的建築物,典藏在京都市中心區域、也點綴在郊野間,或是散落在山林中。而且不管是市中心或是郊野山林,京都的古寺廟建築成串聚集在一起並不少見。

日本京都保存著對神傳文化的信仰,在山中、在城中典藏著。(任采真/大紀元)

京都北郊外的大原山區,有著名的「三千院」等等寺院;平安時代的攬勝風致區嵐山、山城高雄一帶的名寺呈現帶狀分布;離京都車站很近的東福寺一帶,更是大小寺院緊密地結集。這些古名寺的建築物與信仰文物就是今天在京都散發優雅的文化古味的主要來源。

散步在京都寺院間,誰能無感於京都的信仰氛圍?接觸了京都文化的內涵,京都風華來自於敬天信神的中華古文化也就赫然明現了。今天看京都遙想盛唐時的精神信仰,想必更是心香瓣瓣處處綻吧!@*#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有著數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關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中出現過。其《海內北經》記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稱謂。既然有「倭」的記載,必定有來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這說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時就已經存在。據考證,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鮮半島,從半島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從日本到達半島,再從陸路去往中國的遼東。
  • 當歷史走入大唐王朝時,唐朝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在文化、經濟、政治、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都遠遠超越以往的所有時代。其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度,從法制嚴密、機構完備到官制規範都令人歎服。唐朝還開創了官修正史的先河,由朝廷設專職史官,負責撰修前朝的歷史。
  • 輝煌的大唐文明對日本的影響體現在文字、經學、史學、文學、藝術、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宗教、禮儀、建築、自然科學、社會風俗等許多方面,迄今仍清晰可見。不妨先說一說大化改新。
  • 秋天被視為前往日本觀光的最佳季節,這除了因為此時氣候宜人之外,也因為各景點會被火紅的楓葉點綴得格外動人。時值秋天,旅遊網站TripAdvisor的用戶票選出日本30個最佳賞楓地點,其中以京都市的景點為最多而且獲選第一,以下列舉前10名。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