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在线赌博网站- 线上博彩全攻略

超前時尚 古畫蘊涵的現代氣息

作者:卿德

元 佚名《嬰戲圖》局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千百年以前,古人身穿漢服,講著「之乎者也」,揮動毛筆書寫文章;隨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度過每一天。千百年後,我們回首那與電子絕緣的古代,仍可領略其文明光采,穿透歲月塵封耀於今日。翻開古代繪畫,常有令人驚豔的古代文明,也有我們想像不到的現代一面呢。

滑梯、學步車

現代的孩童都很喜歡玩滑梯,在古代也不例外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著一幅元朝繪畫——《嬰戲圖》。

圖中引人注目的是,最上方畫著一個很大的木製滑梯。四個小孩正在玩耍,玩得不亦樂乎。在元朝時,就已經出現滑梯設備,供小孩嬉戲玩樂。

元 佚名《嬰戲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明代《童戲圖》中的幼兒正推著一個小推車,是不是很像幼兒的學步車呢。

明朝《童戲圖》。(公有領域)

皮鞋、球鞋

很多人知道古人穿草鞋、麻鞋和木屐。除此之外,還有皮鞋、球鞋哦!

南宋球靴是用牛皮製成鞋面,它的鞋底上還釘著圓頭鐵釘,很耐磨,由於還塗著桐油,又能防水。精湛的工藝,巧妙的設計和構思,都令今人讚歎。簡直和現代帶釘球鞋異曲同工啊!

據《釋名》所說:「古有鞋履而無靴,靴字不見於經,至趙武靈王始服。」趙國趙武靈王引進胡服,同時也引進皮靴。《中華古今注》曰:「靴者蓋西胡服也,昔趙武靈王好胡服,常服之。」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保存著《樹下人物圖》,此畫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畫中的女主人,穿的是一雙黑皮靴。(公有領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保存著《樹下人物圖》,此畫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畫中的女主人,穿的是一雙黑皮靴。(公有領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保存著《樹下人物圖》,此畫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畫中的女主人,穿的是一雙黑皮靴。

躺椅、嵌石板桌

圖為明 唐寅《桐陰清夢圖》局部。(公有領域)

這幅圖中,一人悠閒地坐在躺椅上,似乎正在閉目養神。原來在明清時期,人們已經使用攜帶方便,便於休息的舒適躺椅了。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劉松年繪畫的《十八學士圖》。畫中令人驚訝的是那張黑漆桌子,桌面鑲嵌了大理石板。

南宋劉松年繪畫的《十八學士圖》鑲嵌大理石板的桌面。(公有領域)

大理石出自滇中(今雲南大理縣蒼山),以白如玉、黑如墨者為貴。中國古代,大理石多用來鑲於屏風之上。明朝時,始用於鑲嵌在桌、案、椅、凳、榻等面心上。

帶氧氣罩的潛水服

明朝宋應星編撰了一部科技著作《天工開物》,其中有一幅插畫,描寫的是潛水員下水採珠。注意看採珠人的裝備,他們穿著潛水服,還帶有氧氣罩一樣的裝備。採珠人帶的空管,是一條彎曲的錫管,管的末端開口對準口鼻。採珠人下水後憑此透氣呼吸,另外用軟皮帶子包在耳頸之間。這種裝備可使人潛至水深四、五百尺。服裝的設計思路,不亞於今人吧。

明朝《天工開物》插畫「沒水採珠船」。(公有領域)

廣告招牌

「廣告」是現代詞彙,用於商品宣傳。在中國古代沒有廣告一詞,卻有廣告意識。最明顯的就是各家各店的招牌。

宋朝商業繁華,從古典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可以領略到濃厚的繁華氣息。有著廣告效應的招牌字號,處處可見。

《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北宋京師,售賣熟食的店家,為了獲得更好的利潤,製作出奇的標牌語。賣酸餡的店家,在臨街打出巨大的牌榜。京城的街市酒店,則以彩樓、繡旆作為招牌,起到廣告的作用。

京城街市上各行各業幾乎都有自己的招牌,從飲料鋪、藥店、卦攤、紙鋪、絲綢鋪到飯店、酒店等,各有自己的招牌。古人以招牌廣告,招攬生意的營銷思路,和現代人如出一轍吧。

這些繪畫和實物,以無聲的語言,默默地傳遞著古代文明蘊涵的智慧。這些文物代代流傳,令人讚歎。@*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衙門是古代官署的一種俗稱,就是官吏辦公、辦事的地方。如《廣韻》上載︰「衙,衙府也。」衙府就是官署。據宋朝錢易《南部新書.庚》上記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為衙。」因此,衙門原作「牙門」,訛誤變易後才稱為「衙門」。
  • 為了讓傳統藝術走近今天的大眾,動畫師們使出渾身解數,於是,一些原本靜止的古畫「萌萌噠」動了起來,在網絡走紅。下面這些動態趣圖中,最「萌」的可能還數雍正皇帝和雍正妃。
  • 全國最大而且會動的「古畫動漫—數位百駿圖」,30日起在台東美術館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電跨界合作,首度將故宮6件國寶帶到東台灣,讓東部民眾也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到中華文物之美,而且還可以身歷其境的方式與國寶互動。
  • 通信不發達,兩地相隔遙遠,難以傳達書信的古代,這些動物信使,為人們捎來遠方的訊息,架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溝通的橋梁。牠們對人類的貢獻實在不小。
  • 很多人都想過這麼一個問題,在古代的夏天,沒有空調,沒有冰箱,甚至沒有電風扇,那日子要怎麼過呀? 我查了很多資料,結果越查越敬佩古人的智慧,其實在那沒有空調的5000年裡,古人生活得很愜意。讓我們來看看古人都有哪些避暑妙招吧。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