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文史】立冬了古人怎知道?

中華文化‧天文科學成就
作者:荏叔一
font print 人氣: 20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現代人問時間,看手錶、手機,問年月,看月曆(日曆、年曆),那麼古人沒用手錶、月曆,怎麼知道日月,怎麼知道節氣到了立冬了呢?

時間掛在天上日月星辰間,又投在地上顯影,古人觀日月星辰,唾手可得。就說現在這個時節,11月7日北半球立冬,冬天到了!那麼,古人是怎麼知道的呢?古人從日月星辰的相對位置去掌握日期。

看中華文化古天文科學成就

觀察太陽過星宿的角度

《禮記‧月令》說:「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尾」、「危」都是中國古星象學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稱。上古的中國人「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論衡‧談天》),就是說日、月運行經過的天空背景就是「二十八宿」。觀察日經過「二十八宿」的落點、相對角度就可以知道日期。

《禮記正義》(唐代鄭玄疏)引用古人的曆法解釋立冬時,太陽在天空中對應星宿的位置。古人以日中、黃昏和日初時觀察紀錄日月星宿位置。《禮記正義》:按《三統歷》「十月節(*即立冬),日在尾十度,昏危十四度中,去日八十九度,旦翼初度中」又按《元嘉歷》:「十月節,日在心二度,昏危一度中,旦張八度中。」其中談到的翼、心、張和尾、危一樣,都是中國古星象學二十八星宿的星宿名稱。七星是北斗七星。

《三統曆》是中國古代西漢劉歆修訂《太初曆》而成的曆法;《元嘉歷》是南北朝時代劉宋何承天編纂(《元嘉歷》1太陽年= 365.75 304日),兩者年代有別,從其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天文科學已經看到了日月星辰運行的歲差,所以後代立新曆法來校正歲差。

觀察北斗七星

比較粗略的觀星法,也是人人可為的,就是觀看北斗七星的斗柄的指向。斗柄三星是玉衡、開陽、搖光,從斗杓的天權星延續而出。從斗柄的指向方位來判斷四季。

公元前五世紀就立說的道家著作《鶡冠子‧環流》指出:「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說,北斗的斗柄指向北邊的時候,就是冬天了。當然這個方法僅適用於北半球,南半球另外有指標星座。

清代《老殘遊記》第十二回,就有老殘觀察北斗星,察知年月變化的場景,其中寫道:

這時月光照的滿地的亮,抬起頭來,天上的星一個也看不見,只有北邊,北斗七星開陽搖光,像幾個淡白點子一樣,還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邊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裡想道:「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人又要添一歲了。」

老殘看到「斗杓又將東指」,是冬將盡、春將到的時節了。

觀日影、日夜長度

除了觀星,中華民族的先賢還觀察日月。這裡就說白天人人都容易觀察的日影。一年中,古人從地上日影的變化,就能知道歲月的流轉。在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日影最長。春分、秋分則是「晝夜均」,白日、黑夜等長。《春秋繁露》說春、秋分:「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

還有一種方法最簡單,那就是數日子。《管子‧輕重己》說:「以秋日至始,數四十六日,秋盡而冬始」。其中所說的「秋日」就是指「秋分」也。從秋分開始數到46日就是冬天的開始。這種方法人人可為。

利用星象學的天文科學成就,中華民族的老祖先們早早建立了陰陽合曆的曆法系統,其中黃曆就是民間普遍使用的。這中華文化中的天文科學成就早就開花了,讓後代華夏子民的生活作息和四季的耕耘收藏有所依循,並且能夠從生活中具體體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延展出順應天命的人生觀、價值觀。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冬天到了,千萬不要逞強逆寒而為,這時是冬藏養精蓄銳的時機,養藏作得好,來春才有生命的活力。@*#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嗎?從歷代書籍留下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夏代《連山》、商代《歸藏》都提到這個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
  • 這些度量衡制度由來已久,影響中華文化又深又遠,不僅在市場執行公正,也衍生出許多語言概念的文明。逛一下度量衡引申而出的成語、常用語,可以微也可以大,可以具體也可以引申成抽象的天地,真是無限寬廣。
  • 在中國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沒有類似的星座占卜術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
  • 九月九日重陽節不僅是「敬老節」,是個令人歡欣的美善「嘉節」! 歡樂九九、享壽九九。「重九」、「登高節」、「菊花節」都反應了重陽節樂活享壽的內涵妙機。讓我們一起來回味回味,找回過重陽節的樂活享壽趣味,找回憧憬的歡樂元氣。
  • 霜降是最想念的季節,那麼伊人在何方呢?古代經典中就有解釋。看《禮記》記載,還有周宣王時代的《履霜操》……
  • 重陽糕的起源為何呢?西漢宮中傳重陽食蓬餌,古代詩詞中也留下不少「蓬餌」繫重陽的詩詞,都映現重陽節食蓬餌的典故。但是「蓬餌」是否為「重陽糕」的註解卻讓人尋它千百度。其實已知周代就有食餌的飲食文化,漢代以後也有類似蓬餌的食俗……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