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快三彩票平台官网-快三彩票平台开户-快三彩票平台注册

「豐碑」最早的作用令現代人意想不到

作者:宋寶藍
「豐碑」最早的作用令現代人意想不到!圖為香港便母橋石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生活中,我們閱讀報刊,瀏覽網文,常會看到「豐碑」一詞。在大眾印象中,人們以豐碑形容某人或某個團體建立了偉大的功勳,並將其事蹟銘刻在高大的石碑上,意在永垂不朽,千古流芳。

如果說起豐碑最初的意義,不僅和記錄豐功偉績沒有任何關聯,而且它的作用也令現代人意想不到!

《說文》說「碑:豎石」,東漢經學家鄭玄說「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這裡的「碑」,是指沒有文字的木樁或樹立的石頭。此碑一般立在宮殿大門之前用來觀測日影。隨著文化的演變,人們在碑上銘刻文字,記錄事蹟,紀念先人的功績。

可是「豐碑」卻不是石頭。「豐碑」源於「葬禮」所用,原本的作用和現代人熟悉的並不相同。

先來看一下春秋時代善於製作各種木製機關的大匠師魯班(公輸般)經歷的一段歷史。(出於《禮記‧檀弓下》)

匠師公輸般還小的時候,逢魯國正卿季康子的母親去世將要出殯。公輸般進言季康子以機關封棺下葬,他可以製作轉動的機關,不用費事就能下葬棺槨。結果此事遭到公肩假的阻止而作罷。

公肩假為什麼反對?因為當時諸侯下葬時已經僭越天子的禮制用了「豐碑」,卿大夫又僭越諸侯的禮制用了「桓楹」。如果公輸般為魯季子製作了機巧機關為其母下葬,開了風氣之先,人們也要嘗巧爭相仿效,這種不守禮制的作法,更會造成社會敗壞的風氣。公輸般聽進去了公肩假的話。[1]

那麼「豐碑」之葬,又是什麼作法呢?據《禮記‧正義》卷十記載:「豐,大也,謂用大木為碑。」

此圖為蜀地石刻碑文,縮豐碑於尺幅。清代金石學家劉喜海(別號三巴子)《三巴金石苑》插圖。(公有領域)

天子薨逝,下葬的棺槨很沈重。待葬時,要引棺槨徐徐下到墓室中,必須要借助於繩索和轆轤等工具。豐碑就是固定繩索、轆轤引棺槨徐下墓室的大木碑。《禮記‧集說》鄭玄(東漢經學家)注解:「天子用大木為碑謂之豐碑」。

鄭玄說:「豐碑,斲(音卓)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粗麻繩)繞。天子六繂四碑,前後各重鹿盧(轆轤)也。」

大木形狀像石碑,樹立在墓室的四個角,大木上面鑽有圓孔,以便繩子穿過和架設轆轤,用來徐引棺槨下葬。

用豐碑下棺,本是天子使用的規格;後來的諸侯以及皇族宗親也都使用,不過,那是僭越禮制的作法。

後來臣子追述君父的成就,將其功績書寫在碑上[2],這也就是現代人使用「豐碑」一詞的意義來處,豐碑也變身為彰顯功勳事蹟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不朽的傑作,偉大功業的重要象徵。

註:

[1]: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將從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般,爾以人之母嘗巧,則豈不得以?其母以嘗巧者乎?則病者乎?噫!」弗果從。

[2]:《釋名‧釋典藝》說碑:「 碑,被也。此本王莽時所設也。施其轆轤以繩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焉。無故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晉代潘安美男子潘安有一天赫然見到自己頭上長了白髮,他形容自己長出白頭髮,成了古人說長白髮的典故來源,「二毛」也成了他當下的年紀的代名詞,那麼「二毛」是幾歲的代稱呢?
  • 卍字符是一個極古老的標記,在東西方許多古文明中都可見到。例如,法國羅浮宮所藏的六千年前的美索布達米亞陶碗上就繪有卍字符。前段時間,筆者意外發現清代古畫卷 《皇清職貢圖》中也有卍字符的身影。
  • 中國古代錢有「布泉」、「孔方兄」、「上清童子」、「阿堵物」等名稱。歷經數千年時光,先民對「錢」的認知也在發生著變化,為此產生不少趣聞。
  • 華夏美食「蓴羹鱸膾」的典故,配合詩人詞家9首詩詞的詩情畫意表情懷與心聲,哪一句最得你心?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