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二十八宿」是古老的中國占卜星座?

作者:荏淑一

上古的中國人「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個人的命運也在其中。(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843
【字號】    
   標籤: tags:

西洋占星術中以「黃道十二宮(即十二星座)」和日月星辰的對應關係,占卜人的個性、情性、生命特徵以及可能的遭遇;在中國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沒有類似的星座占卜術呢?

公元17世紀的占星術星座圖以圖象表示十二星座。(維基百科)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星宿」)。古人秋分祭月,同時伴隨祭祀木、火、土、金、水五星和「二十八宿」星辰。(*見明代《太常續考》)

天垂象見吉凶  聖人觀察「二十八宿」

聽過用「二十八宿」來「算命」嗎?中國古代的天文星象學就用它。《易》經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中國歷朝歷代早就用它來觀察「國運」,並且朝廷中都設有星象官和辦公署,如欽天監、司天監、司天臺、太史令、太史局、太史院……等等,都是和觀察星象有關的官職稱。觀察「二十八宿」和日月星辰的對應關係,能對應「國運」,當然,也能用在個人身上。

司天監工作之北京古觀象台上儀器陳設之白描畫(公有領域)

從基本概念來說,因為「二十八宿」有二十八群星,而西方的占星術只有十二宮,所以可以測得更細緻。「二十八宿」的特質也會應現在當天出生之人的屬性上。只是「二十八宿」占星術用在個人身上比較少見,因為中華文化中還有更個人化的八字推命法。

「二十八宿」是什麼?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象學的主要場域,分布在「白道」和「黃道」上。一個宿不是一顆星,而是一群星體。已知的至少含有182個星體和附近的輔星。1987年,中國大陸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發現的一座西漢晚期古墓的壁畫,就有「二十八宿」的天文星象圖。

渾天儀展示圍繞地球的天體軌跡。有刻度的金屬圈代表天體的赤道、黃道、子午圈等。圖為瑞士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的巨型青銅渾天儀。(法新社)

「二十八宿」在哪裡?

先來找出「二十八宿」的位置。雖然浩瀚星宇無窮無際,然而人類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天空中的「二十八宿」,它們分布在月亮運行路線「白道」、以及太陽視運動經過的「黃道」範圍。上古的中國人「談天」,說「二十八宿」為日月舍。(《論衡‧談天》),就是說日、月運行經過的天空背景就是「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對應的意義為何?

古人觀察到「月躔『二十八宿』」(《呂氏春秋‧圜道》),就是月亮運行一周行過「二十八宿」,正好是一周期。那是多久啊?答案是「一個月」。「月躔『二十八宿』」也就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

仔細觀察,月的公轉每天約經過一個星宿。因此,用「二十八宿」的特性以對應當夜日出生人的性情、才器和生命特徵,這就是道教中所說的「二十八宿」占卜術了。

「二十八宿」是哪些?

古人將「二十八宿」分成四象--東北西南四方位,各以四獸命名,每一象包含七個宿:

「二十八星」的四象分域圖。(Mysid/Wikimedia Commons)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古人觀察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運行經過「二十八宿」的天象,發現了對應於人間的現象,並且累積出一套預測吉凶的徵象與判斷方法,旨在讓人能夠懂得順應天道,以趨吉避凶、安渡變化。

現代人竟然將中國的天象學說成是「迷信」,那是否定歷史的說法。如果深入對「二十八宿」的天象內涵和對應的歷史事件去探涉,就會發現其驚人的科學高度。

華夏文明中的天象學,以「二十八宿」搭配著日、月和五星之木、火、土、金、水星所落的位置和相互間的角度,傳遞了人間萬象的許多訊息。至於說個人的命運,怎能自外於天運呢?當然也在其中。@*#(~本系列【中華文化300問】待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晉代潘安美男子潘安有一天赫然見到自己頭上長了白髮,他形容自己長出白頭髮,成了古人說長白髮的典故來源,「二毛」也成了他當下的年紀的代名詞,那麼「二毛」是幾歲的代稱呢?
  • 中秋節近了,桂樹、桂枝的光環代代傳承,在中華文化中留下了典故:東堂桂、東堂桂樹,「折桂」也和八月中秋月中桂樹相連結:攀蟾折桂、蟾宮折桂……。「折桂」好事近……
  •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嗎?從歷代書籍留下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夏代《連山》、商代《歸藏》都提到這個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