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网上购买官网-双色球网上购买开户-双色球网上购买注册
【中華文化300問】

【文史】伊人在何方?想念的季節──霜降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氣: 138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霜降節氣到,山山抹寒色,天氣向人寒!一道寒意、開啟一道記憶;霜降,最是想念親友的季節!詩仙李白《靜夜思》一詩為中華兒女的心意代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霜降 敬天祭天

在古代的華夏文化中,古人順應天時變化作息,對天地變化的感應深刻,見《禮記.祭義》記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霜降之寒特別讓人感到悽愴,送歲往也,冬天將來!霜露既降的時節,人間崇敬天地的敬意、感念神聖創物主的心意也特是深刻,所以「君子合諸天道」,在這時舉行秋祭。

還有一種解釋,霜降時節讓人感到悽愴的真正因原因不是寒冷,因為何故?鄭玄這樣註解了:「為感時念親也」,就是「履霜而感時念親」。

霜降履霜 感時念親

漢代蔡邕 的《琴操》收錄古代古琴曲十二操,其中之一就是《履霜操》。

周宣王時孝子——周上卿尹吉甫之子尹伯奇是個仁厚的孝子。尹伯奇母親死後,父親娶了後母。後母弟讒言陷害尹伯奇。父親不信,後母故意設局,說考驗一下便知道。後母讓自己和尹伯奇處空室,特意叫尹父到樓上觀察。後母知道尹伯奇仁孝,故意把毒蜂綴在自己衣領上,伯奇看到就幫她把毒蜂拿了下去。在樓上觀察的尹父遠遠地被這一幕設計的假象給騙了,盛怒下把尹伯奇趕出家門。

尹伯奇身處淒寒的野地,自傷無罪卻蒙冤被逐,於是鼓琴說出履霜心曲:

「履朝霜兮釆晨寒,考不明其心兮聽讒言,孤恩別離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歿不同兮恩有偏,誰說顧兮知我冤。」

尹伯奇以《履霜操》表明自己的心跡、節操。後來,周宣王出巡,尹吉甫隨從。尹伯奇藉此機會唱了出來。宣王聽到了《履霜操》之歌,感受到了孝子的心,說:「此孝子之辭也。」於是尹吉甫從荒野把兒子伯奇找了回來,也終於完全明白了真相。

時光經過二千載,到了宋代,以孝行載冊的宋代詩書大家黃庭堅聽《履霜操》,作了《聽履霜操》一文,感時念親,表現了對父母深摯的體貼。

遊子在野,唯恐踩在霜上輕輕的、窸窸窣窣的腳步聲,都會驚動「意恐遲遲歸」的親心為己擔憂!這霜降時節孝子的「履霜之憂」就這麼傳了下來:

……我行于野兮,不敢有履聲。恐親心為予動兮,是以有履霜之憂。……

沉吟著黃庭堅的這顆「履霜之憂」的孝心,寂靜霜降中,思念隨著履霜細微的聲紋,悄悄然在記憶中漫開。「霜降」代表想念的季節,霜降秋祭表露人間對上天的崇敬;履霜之憂,表露對雙親的孝思, 在中華文化中,其來也久遠!@*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文化300問:人們稱女子所組成的隊伍叫「娘子軍」,那麼古代真有「娘子軍」嗎?「娘子軍」真的上戰場嗎?
  • 「孔雀東南飛」這是漢代古樂府詩《為焦仲卿妻作》開篇名句,此五個字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名句。孔雀,就是劉蘭芝離世後的化身,「五里一徘徊」倆情依依。孔雀為何朝「東南」飛呢?而不是飛向其他方向?從易經八卦中來考察,其中有特殊的文化蘊含意義……
  • 晉代潘安美男子潘安有一天赫然見到自己頭上長了白髮,他形容自己長出白頭髮,成了古人說長白髮的典故來源,「二毛」也成了他當下的年紀的代名詞,那麼「二毛」是幾歲的代稱呢?
  • 中秋節近了,桂樹、桂枝的光環代代傳承,在中華文化中留下了典故:東堂桂、東堂桂樹,「折桂」也和八月中秋月中桂樹相連結:攀蟾折桂、蟾宮折桂……。「折桂」好事近……
  •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嗎?從歷代書籍留下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夏代《連山》、商代《歸藏》都提到這個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