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都喜歡以月亮作為素材,歌頌月亮、抒發自己,因月亮而名垂千古。在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月下獨酌》、《關山月》,常駐在許多中華子民心中,吟詠再三、千年不息。在音樂領域,德國樂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則是膾炙人口二百年。
在中國繪畫領域裡,將「月色入畫」比較抽象,雖然不易表現,中國名畫中仍然有以讚頌月亮而名傳後世的,我們選了三幅,一起來欣賞這些名畫的表現。
清 惲壽平《五清圖》

松、竹、梅、水、月,古時稱為「五清」:松柏長冬置身霜雪中而常青不凋;竹子有節而內裡空,象徵節操與謙虛;梅花不畏雨雪風霜,愈冷愈開花,品格堅貞;而水與月則清澈透明,比擬潔淨無瑕。「五清」被用來比喻君子的德行,高風亮節的情操。
清初畫家惲壽平(公元1633年-1690年)秉性敦厚,一生不應試科舉,氣節和品德都高,很受當時人推崇與敬重,而他的畫也如他的人品一樣,格調高潔。
這幅畫是臨自元時舊本《五清圖》〔*註1〕,構圖簡明,分為三段,上段畫老松,橫斜的老幹上,團狀針葉細勁堅挺,幾株蔓藤纒繫著針葉,卻無擾老松的堅挺自在。兩者一剛一柔,竟也和平相處了,一道隨風輕輕搖曳,共譜和樂的樂章。
此時,一輪皎潔明月在松下緩緩升起,畫家以淡墨把老松、蔓藤的背景都渲染了,澹白的月色被烘托得更見光采,而松、藤也樂得有「明月來相照」了。畫軸的中段則畫有梅花與竹,梅的主幹屈曲,承載著神采奕奕的白梅花,把天地當作舞台,舞出了飛龍般身段。潤澤有致的竹葉無所執著地層層下探,直至幾乎要和畫軸下段的岩塊銜接在一起;濃淡相間的介字形葉片,隨風輕搖慢曳,梳理出靜謐的詩情。
畫軸最下段則是豐沛的流水。畫家以細緻而清秀的長線來表現漫湧的水流,兩塊山岩浮出水面。小斧劈皴細細劈出的山岩,長年累月無怨無悔地伴著這一方河水。
以立軸形式分成上中下三段的構圖,非常少見,而且也很難畫好。惲壽平卻把三段連結得相當自然,營造出的意象,就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竹枝》中寫的「道是無情還有情」。
宋《仙女乘鸞圖》
《仙女乘鸞圖》是一幅工筆畫,畫面中,一位仙女乘著鸞鳯,朝畫面的左側飛去。往右看,大大的一輪圓月就在仙女身旁。仙女可能被明月吸引住了,專注地盯著,眼看就要飛過月亮了,仍不捨得把頭轉正。月亮與仙女近距離相接,映襯仙女身姿超凡。
仙女長髮盤成高髻,戴著華美的髮飾(箍);身著素色廣袖長袍,束著同色的寬腰帶;曳地長裙的裙裾向上翻飛,披掛在肩臂間的飄帶在飛行的疾風中,鼓起強勁波浪,宛如飛龍盤旋騰飛。
仙女的坐騎是一隻鸞鳳,占半幅畫軸的鸞鳳,雙翼展開,載著輕巧的仙女,在壙埌的天宇中漫遊,顯得自在無比。這隻世間稀有的鸞鳯,背部寬大平坦,尾後還帶著一排長短有序的美麗翎毛,使得整個主體造型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感,神話故事中的仙鳥,非常突出。
那圓月如盤,月中世界似乎有些影像,但朦朧不清。仙女腦中廻旋著什麼意念,對月世界感到好奇?或僅僅是與月亮在壙埌無垠的宙宇中瞬間的交輝……?
唐朝詩人李商隱在《霜月》中這麼寫著: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在浩瀚無邊的天宇,在靜月冷霜中,仙女與月亮交會的一瞬,顯得自在無邊輕似夢。有如那詩中的嫦娥、霜之神青女,有月有霜的襯托,妍麗更清芬。
清 余集《梅下賞月圖》
余集(公元1738─1823年),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博學多才,工詩詞,擅長繪畫,尤其善於畫人物畫,所畫仕女閑靜無脂粉氣,有人稱他為「余美人」。到晚年,他只畫蘭竹,風雅淡逸。書法古樸,八十多歲了還能寫蠅頭小楷。
心靜即意淡 其間無古今
這幅畫畫的是一個士大夫模樣的人,背著手在一棵梅樹下賞月。在這看起來天寛地濶、仿若遺世獨立的世界裡,有「明月來相照」,月光無私地灑將下來,無所不在,將空曠的山谷換了新妝。
這個鍍了銀妝的月夜,有時明晃晃地清朗了,有時又幽幽然地矇矓了。轉換間,多少前塵往事,多少悠遠的記憶,驀然湧現。白居易在《船夜援琴》中寫的「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溶在這樣淡定的情境中,高士的心仿佛也空了、淨了……
這幅畫給人的感受就是「空」與「淨」,我們由畫家的筆調可以領略到這一點,他刻意略過其它景物不畫,一整個立軸中,只看到月、人、樹、石,四個具體物事,莫非是心空,筆下也空了?
本畫的筆法是極簡的工筆法,整個畫面都是以極細勁的、鐵線描似的線條來畫。在設色方面,除了人物敷染了深淺的朱色(朱膘)之外,其它部分都只以淡墨淡彩簡單處理。我們或可感覺到畫家所特意營造的高度諧和與精簡無瑕的氣氛。畫中人賞月後,應是更空明了。
結語
從古以來,月亮傳說讓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上面三幅作品中,畫家各以優美的畫境,傳說了自己不同的想像時空。
當觀畫者的你走入畫境內,是否感到飄飄如仙、無邊自在……,或者清澈、淨化的氣氛迎身而來?也許您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月光……
*註
*1:清末書法家狄平子(公元1872─1942年)的題詩堂,把這一切都道盡了:世界本來稱五濁,南田偏作《五清圖》。松風水月原難擬,竹影梅魂寫得無。歐香館主筆下無一點塵,實由胸中無絲毫俗累。此臨元時舊本《五清圖》,掃絕塵氛。張之素壁,可令人俗念俱消,幾不知身在娑婆世界矣。@*#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