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赌博论坛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年俗文化 慶賀新年珍玩

過個富貴風雅年 賞芝蘭永壽《歲朝圖》

作者:鄭行之
慈禧太后之寶《歲朝圖》傳頌芝蘭永壽、富貴百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按】:過年了,新年到!市井庶民們放鞭炮迎新年,文人們畫畫迎新年,過富貴風雅年!慶賀新年有專門的畫嗎?除了人們熟悉的「年年有餘」、「招財進寶」,還有……?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文人畫家的「歲朝圖」就是專為慶賀新年而作的畫;在現代,「歲朝圖」又成了探索古代年俗的文獻庫。

從宋代開始,歷朝歷代留下許多精品《歲朝圖》--「民俗歲朝圖」、「歲朝清供圖」。本文《賞〈歲朝圖〉  過個富貴風雅年》將作系列的導覽,帶給讀者喜氣,也過個富貴風雅年!

清供雅玩入畫 歲朝清供圖

古代文人過年也是有講究的,他們在新年期間擺「清供」,畫「清供圖」,久而久之,「清供圖」就成了中國文人畫的一個特殊題材。

「清供」,即清雅的供品,也有人稱之為清玩。最早是供香花蔬果,後來發展開來,有人也將金石、書畫、骨董、盆景都參與在內,再演變到最後,「歲朝清供」就成了新年之際將一些雅玩陳列於書齋、案頭,不一定當做供品了。有些畫家就將這些富寓意的東西作為描繪對象,稱為《歲朝清供圖》。懸掛於室,既自賞清高,也與來訪高朋雅士共享。這樣的雅興,歷史悠悠,長達千年。

我們這個年代,雖然可能還存在著文人雅士,然而,多數人案頭擺的是電腦了。

新年期間,就讓我們回顧一下,欣賞歷代文人雅士各具自我風格與特色的《歲朝清供圖》吧:

融會中西畫風的《歲朝圖》

清 張為邦《歲朝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先介紹一幅反映時代特色、融會中西畫風的《歲朝圖》,清 張為邦的《歲朝圖》。張為邦(參註)是揚州人,曾跟郎世寧學習西洋畫法,所以他的《歲朝清供圖》的手法十分接近古典派油畫,畫面沒有留筆觸。在細致的塗抹中,明暗變化、色階的轉換幾乎完全不著痕迹,這般苦心經營的結果,不但花瓶的外觀給人一種實體、厚重感,而且瓶身的色澤還透出國畫少有的醇厚,觸手溫潤,細看還微微地透出「開片」(冰裂紋),從而予人一種高雅價值感。

張為邦這幅《歲朝圖》的花葉用同一手法處理,也一樣逼真生動。複瓣花朵的外形圓實、層次分明,葉片自然有序地重叠交織,既有西畫的真實感又富有中國畫的蘊藉含蓄之美。一旁的方形盆栽植著蘭花、靈芝、湖石,象徵「芝蘭永壽」。

「清」「吉」雅趣的《歲朝清供圖》

畫家在描繪「清供」時,除了經營藝術形式之外,還可以考慮如何透過各種物象的搭配,傳遞出吉祥寓意。下列提供二幅明、清名家力作,同樣是展現「芝蘭永壽」意涵的《歲朝清供圖》,以供欣賞清玩。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芝蘭清供圖》

八大山人是明宗室之後,明末四僧(也稱清初四僧)之一。因國破家亡,長期鬱抑致使他的性格變得孤傲不群。他的畫作也因而形成極特殊的風格。他筆下的鳥兒很多都是單足站立,白眼向天。他畫中「八大山人」的署名更是一絕,看起來似哭又笑,哭笑不得。

八大山人這幅《芝蘭清供圖》則是難得的賀福之作,以靈芝和蘭花入題入畫,以「芝蘭永壽」賀福新年,傳遞傳統中國年的意涵。在風格上,相對於上述張為邦《歲朝圖》的寫實手法,則呈強烈對比。《芝蘭清供圖》全然以中鋒的運筆,風格精簡,穩重中灑脫奔放。

清 八大山人《芝蘭清供圖》

畫中以極沉、極緩的枯筆走速勾勒而出的瓶身,宛如一座穩重小山,正好承載了瓶上動勢十足的蘭花和竹子。古花瓶中的竹葉及蘭花、小盆中的靈芝,時而奔放、時而凝斂--奔放時,濃墨豪情干雲、如劍似戟;凝斂時,淡然寧靜、圓融自適,構成了一個張力無限的小世界。蘭竹、靈芝和古瓶,看似單純而靜止,其實在快與慢、動與靜速度交錯的筆意中,時空交會的韻味也自在地流轉,「芝蘭永壽」賀福新年的意涵,也跨越古今流轉不息。

清 沈煥《春元如意圖》

沈煥的《春元如意圖》展現「清」「吉」的意象。以勾勒手法貫穿整個畫面,讓人感覺在精緻中另有一種雅趣。首先是松竹梅,象徵歲寒中不懼霜雪的貞寧意志。在這個清吉的如意圖中,也包含了象徵「芝蘭永壽」的蘭花、靈芝、湖石等祥瑞的供品、雅玩,表示開春元日賀壽之意。

清 沈煥《春元如意圖》(天津博物館藏)

參註:張為邦父親是張震,在康熙、雍正兩朝供職於宮廷。張為邦步父親之路,在雍正之朝時也進入宮廷,成為供奉畫家。張為邦又推薦兒子張廷彥奉宮廷入畫院,張氏祖孫三代成為供奉宮廷的繪畫世家。

有關這一家三代供奉宮廷畫院的情況,清代周道的《讀畫輯略》中有這樣的記載:「畫貓狗,名重一時。山水、界畫樓閣、花鳥以及寫生,俱稱入格。自維邦(為邦)父子俱供奉畫院。」@*(本系列待續)

點閱【過個富貴風雅年】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