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節氣】雲斂千山出 白露秋燥滋陰養生

作者:容乃加
白露。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Syl Lebar/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7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白露」氣始寒

「白露」是黃曆八月節,仲秋之始,從陽曆9月8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秋分」前的這段期間。2017年白露節氣在9月7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白露」說:「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白露在秋分前,天地之氣寒萌熱退是這個節氣的徵候。在白露之前的處暑節氣,還有這樣的俗諺:「處暑十八盆」,表示處暑之後還要沖涼個十八天左右,還不是真正的秋涼。處暑過後白露來,俗諺說:「白露不露身」,提醒人身體不袒露,也就是真的秋涼了。

節氣與物候

冷空氣南下,澄淨了天宇,雲淡天朗、秋高氣爽是白露時節的典型氣候。這時節可以看到雁字南向、玄燕南返等季候現象。《逸周書·時訓解》:「白露之日鴻雁來。」

大雁。(fotolia)
白露之日鴻雁來。(fotolia)

詩人白露時節即景詩展現物候風貌:

「雲斂千山出,風高一雁飛。」(清·陳觀《白露日歸途即目》)

「淡碧晴空雁字回」(宋·阮閱《往知袁州道經末山》)

「仲秋四日雁橫天」(宋·陸游《白露二首 其二》)

上述這些詩句都描述了白露時節的物候象徵--鴻雁南飛,成就了許多詩篇中的經典詩句,成了中國文化中的經典印記。

《禮記.月令篇》記載白露節氣物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饈)。」此時,除了候鳥南飛,鳥兒們也開始收藏準備過冬食物了。

白露近中秋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宋〈秋塘雙雁〉。(公有領域)
宋人〈秋塘雙雁〉。(公有領域)

白露是八月節,傳統中國人重視的節日「中秋節」,一般就在白露節氣的前後。看到淡碧澄空雁字南回,就近中秋了。元代張翥有《閏中秋是日白露節》一詩,詩吟:「早雁聲中露欲霜」。2017年閏六月,故而中秋晚到。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一剪梅》寫紅藕香殘清秋時節,有「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名句。雁和滿月相繫,雁和情戀相牽,跨千年到如今,印象深刻人間情篇。

補白露 節氣養生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氣候了,養生調養明顯不同於夏天的作法。這時也是啟動「白露補身」增進免疫力的時機了。以下講講白露節氣養生的一些概念。

一、白露到注重保暖

俗諺「白露不露身」提醒人「白露」節氣一到,特別當留意身體保暖 。因為這時節天氣明顯轉涼,尤其早晚溫差大,不要掉以輕心。

二、傳統「補露」習俗

中國人普遍有冬至進補的概念,其實古人進補的作法是周備、漸進的,天氣轉涼,白露節氣開始就「補露」了。若在此時透過滋補提昇自身免疫力以及禦寒能力,下半年的體質自然能有較好的抵抗力。

每個節氣都有當令的食材補品,往昔相傳一些白露當令滋補聖品,例如福州吃龍眼、南京飲白露茶、溫州採「十樣白」蔬菜煨燉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江浙釀造「白露米酒」。有的地方農家則在白露時吃蕃薯(地瓜),說是得以一整年吃番薯、番薯絲飯不會發胃酸。

三、天乾氣燥,防燥養陰:

因為秋天乾燥,養生注重「防燥養陰」。「防燥養陰」要少食辛辣,炸的、烤的乾性食物避免吃;蔥、薑、蒜、辣椒、烈酒等等辛味燥熱物品少吃,以防止辛溫助熱,以免加重肺燥指數。油炸、肥膩的食物對陽氣下降的腸胃也是沈重負擔,不利滋陰。

四、五行相生相剋的食補:

從中國文化中五行理論來看,秋天屬金,五行顏色為白,這些屬性都和傳統食補食療的取用原理相融為一體。

肺屬金,所以秋天保健首先注意保護肺部和呼吸系統。適時地補充水分防止口乾舌燥、身體乾燥,少吃寒涼食物,以免傷肺、傷喉嚨。瓜果一般屬涼寒性為多,一次食用不要過度,現代人喜愛的生食青菜沙拉,最好也是過了熱氣、川燙一下再食用為好。

選用食物時,可多選用白色的,例如梨子、香蕉、白木耳、杏仁、百合、山藥、蓮子……等等,這些適合秋天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都是不錯的選擇。

食酸強肝。秋天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所以防燥同時要強肝。「酸入肝」,酸味食物適合秋天飲食,可以強肝,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的功能;當然,食用必須適度,過猶不及。

五、粥品和燉湯秋天滋補聖品:

選用粥品和燉湯取代溫補、熱補藥膳。粥品、燉湯食材多取用秋天的主色,白色食品,特別適合秋天的滋補之道,對緩解秋燥、生津養陰也有不錯的效果。有的中醫師,建議人採用西洋參代替人參,滋補不燥熱,清火生津,食療更佳。

粥、湯(攝影:家和/大紀元)
吃粥,白露好食補。(家和/大紀元)

「雲斂千山出,風高一雁飛。」白露節氣到,好像歲的腳步又貼近了一層。「補露」強健身心,放鬆心緒,調整年度計劃的腳步,穩健地、精進向前吧!@*#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暑,約在每年7月22日附近,此時太陽輻射位於黃經120°,因為地表熱量蓄積的關係,為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古人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的說法。所謂的「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依照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可以利用大暑前後最熱的三個庚日,作慢性、過敏性疾病及寒冷體質的調理。
  • 處暑,約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後,處暑的「處」是「終止」的意思。由於太陽到達黃經150°,熱能威力逐漸減弱,地表溫度將持續下降。所以處暑表示「夏天的暑熱將正式結束」。雖然處暑過後天氣即將轉涼,但因這時中午炎熱,早晚陰涼,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更要讓人小心。
  • 秋分 ,約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後,秋分的「分」就是「半」的意思,表示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因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80°,直射赤道。所以古人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以後,太陽直射點會繼續南移,氣溫會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說法。
  • 霜降,約在每年10月23日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高山地區的氣溫會降至零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氣也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的結晶體,稱為霜。所謂的霜降就是指「初霜」。俗語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蕭瑟中帶著寧靜,呈現一片深秋的景象,是欣賞秋楓紅葉的好時機。
  •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浪漫的時候,約在每年的11月21到23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40度。此時在中國大陸的黃河流域氣溫開始下降,飄下淺淺細細的雪花,因為是初雪,雪量不大,所以叫做「小雪」。在這個時節,各處都像灑上糖霜般的雪白寧靜。自古以來,白雪帶有祥瑞的意思,所以俗話說:「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
  • 冬至是立春以外,最被受到重視的節氣,又稱「冬節」、「賀冬」,約在每年12月22日左右。冬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使得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日照多而白晝長是為陽,因此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因此也被稱為「一陽節」。
  • 大寒到立春期間,年終尾牙各種交際應酬邀約又不斷,加上過節的氣氛容易放鬆心情大啖美食,年後的肥胖問題就容易發生。平時喜歡大魚大肉,飲食過量、脹氣、胃痛、腹瀉等腸胃問題的朋友,更要小心火鍋、年糕與油膩年菜帶來的負擔。除了控制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外,中藥裡的山楂、陳皮和厚朴,沖泡後當溫開水飲用,也有助於消除脹氣和去油解膩。
  • 雨水到驚蟄期間,正值萬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際,所以養生重點要順應春天陽氣初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按照中醫五行屬性,春屬木,與肝經相應,肝經主控人體的生長,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候。
  • 春分到清明期間,正屬於春季當令的時節,養生保健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按中醫五行的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此時養生應珍惜春天的「萌發」特性,借著人體的陽氣上升,新陳代谢的旺盛,讓春陽蘊藏的氣機得以宣達運行。
  • 《禮記.月令篇》記載白露節氣物候為:「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白露時節的三個物候。鴻、雁自北南飛;燕鳥由南北返;眾鳥開始備藏過冬食物,羞就是珍羞、美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