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工程
在中國古代水路是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和保障,因而早在春秋末年人們就開始修建運河。在歷史的長河中,運河又多次被修建,溝通南北五大水系。這條長度僅次於長江的京杭大運河開了世界航運史上的先河。
中國除了地上水道工程外,還有極其引以為豪的地下水道工程——坎兒井。在荒漠的戈壁上乾旱無水,人無法生存。兩千多年前人們竟可以在地下開掘5,000公里長的暗水道,使沙地變成綠洲。古人們所採取的方法卻相當簡單:利用地理環境,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
世界最古老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簡稱大運河,位於中國東部,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二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與晉國爭雄,於公元前486年修建運河150公里,溝通長江和淮河。隋代統一南北以後,陸續開挖以洛陽為航運中心,首尾相接的幾段運河,開通南北水道。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為了避免繞道洛陽,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為解決大規模南糧北運的問題,下令工部尚書宋禮徵民夫16萬,疏導自濟寧到臨清的元代運河。大運河的運量從元朝初年的不足10萬石,達到明朝中期最高年份的580萬石,到清代最高年達有800萬石。兩千多年來大運河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京杭大運河是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遠遠超過蘇伊士運河(190千米)和巴拿馬運河(81.3千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古代運河。它領先於世界千年,顯示中國古代航運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