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辨真偽,心想念頭是關鍵,為己無私一念間,天差地別教人悔。」舜帝眼睛的雙眸讓他有個重華的名字。他能見知的世界不同於一般人,所以在行為上也異於常人的貪嗔癡,吃苦重德如呼吸般自然。那麼聽見聲音動靜的耳朵也是訊息與能量的通道,讓我們也來看看其中的奧妙吧!
這是甲骨文的耳字,也有這個形狀的
。到了金文寫成了這樣
,還有這樣的耳
,看起來實在很像現代的接收電波的大雷達。到了篆體演變成這樣
,怎麼看就是個「通道」的內涵。
目前所知胚胎學的發現可以知道;內耳的發生始於胚胎第4週,菱腦兩側的體表外胚層在菱腦的誘導下增厚,繼之向下方間充質內陷,最後與體表外胚層分離,形成一個囊狀的聽泡(otic vesicle)。爾後,於胚胎第九週時中耳開始發育,外耳的發育則始於第六週。耳朵不像肉眼無法直接接收後方來的影像訊息,所以俗諺才有眼觀四面(一說六路)耳卻能聽八方的說法。
那麼,肉眼所見都不一定為真的情況下,耳朵如果能接收的訊息多於肉眼的話,那麼就會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收進來的訊息對事情的判斷是原音的幫助還是雜訊的干擾呢?
六月端午,中華兒女口中吃粽子,心中常擺著投江殉國的忠臣屈原。屈原忠言相勸卻喚不醒愛聽佞臣之言的楚懷王。屈原的《七諫》曰道:「…王不察其長利兮,卒見棄乎原野。伏念思過兮,無可改者。…群眾成朋兮,上浸以惑。巧佞在前兮,賢者滅息。」但是,到底要以何種標準來明辨耳朵所聽到的訊息呢?
屈原將時空遞轉所留下的歷史明證寫給了世人,他在《七諫·沉江》說道:「惟往古之得失兮,覽私微之所傷。堯、舜聖而慈仁兮,後世稱而弗忘。齊桓失於專任兮,夷吾忠而名彰。晉獻惑於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偃王行其仁義兮,荊文寤而徐亡。紂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呂望。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之丘壟。賢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明法令而修理兮,蘭芷幽而有芳。苦眾人之妒予兮,箕子寤而佯狂。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鬱而內傷。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世俗更而變化兮,伯夷餓於首陽。獨廉潔而不容兮,叔齊久而逾明。浮雲陳而蔽晦兮,使日月乎無光。忠臣貞而欲諫兮,讒諛毀而在旁。秋草榮其將實兮,微霜下而夜降。商風肅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長。眾並諧以妒賢兮,孤聖特而易傷。」
看來,魔鬼總藏在細微之處(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西方俗諺),慢慢地誘惑或侵蝕人心,泯滅了良知就蒙蔽了耳朵接收正訊息的頻道,入鮑魚肆而不能聞其臭,不但耳被蒙,連鼻子都被堵了,思辨明判的能力喪失之後,毀壞旋即接踵而至了。(待續)@#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