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話《笑得好》選譯

笑得好起死回生 不理「歸去來辭」的官!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294
【字號】    
   標籤: tags: , ,

想奉承找關係的人緊緊張張地,豎著耳朵放不下,聽到「臨清流而賦詩」都有很特別的「聯想」……

不理「歸去來辭」的官

某君偶讀古文,口中念誦著:「臨清流而賦詩。」
他旁邊人急忙問道:「何處臨清劉副使?」為何不早些對我說?讓我好奉承奉承結交他。」
某君回答:「這乃是《歸去來辭》啊!」
聽了某君的回答,旁邊人臉色轉為鬆緩,說道:「我只道他是個現任的官兒,若是這個歸去來辭的官兒,我就不理他了。」

石老*評語:「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真可浩嘆!」

奉承無格、惹人嫌,然而,奉承與愛被奉承又有相因相生的關係,因循相生化作一道黑氣,造成系統性的社會偏差。結果,可能看面相的相士也相不準了喔。

相法怎不準?

有人問相命的說:「你向來相法十分靈驗,為什麼現在有時相不準了?」

相命的蹙著額頭說:「現在和以前的面相有所不同啊:以前的人凡是遇到方面大頭的,必定是富貴的人;現在呢遇到方面大頭的,反倒是落寞的;反而是那些尖頭尖嘴的,因為他們專會鑽刺卻得了富貴,叫我如何相得準呢?」

石老*評語:「主試者若非鐵面冰心,巴不得人人會來鑽刺。」

歪邪者得鑽空子,和「上者不正」豈能沒有關係 ?!

*《笑得好》作者簡介: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揚州人石成金(字天基,號惺庵愚人)留下中國十八世紀的笑話集《笑得好》,共二集約二百則笑話。石成金是清代的醫家,他不僅診斷個體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體社會善性佚失的病情,開出了「笑話」為藥方、為針砭,願以「笑話」為提振世道、回復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針」。他在〈自序〉中這樣說:「人以笑話為笑,我以笑話醒人;雖然游戲三昧,可稱度世金針。」

石成金是醫家,也學佛,認為人性本善,是因為物慾昏蔽了善性、敗壞的風氣墮落了人心,沾染成痼疾,醫藥也難痊。所以他以「笑話」為針砭。他希望聽到他的笑話的人,入耳發笑,而且入耳警心,這就是《笑得好》的人,這一來,「人性之天良頓復,遍地無不好之人」。

石成金在近三百年前已經意識到:世道人心敗壞已經是沉痾痼疾,不下猛藥已經救不了世人了!他在〈自序〉中說:「予謂沉痾痼疾,非用猛藥,何能起死回生」?過了近三百年後的今天來看《笑得好》,猶然是笑話中的奇寶,博君一笑、醒世頓悟。@*#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百歲的老人,別人看他富貴滿門、子孫滿堂,真是羨煞人了。可是富貴十全的老人卻還有樁憂愁事兒,猜猜,他為何攢眉不樂?在百歲壽辰那天……這是選譯中國十八世紀,清代石成金的度世笑話集《笑得好》。現代人,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話」,今昔比一比,也能「笑得好」,笑出自省、回復善性嗎?
  • 百蟲之長「龍」有一天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蟲輩中有三個名字的都要治罪。蚯蚓和蛆雙雙去避難。蛆問蚯蚓:「你怎麼有三個名字?」蚯蚓答說:「那識字的叫我為蚯蚓;不識字的叫我為曲蟺;鄉下沒知識的人,又叫我做寒現;這不就三個名了?」……三百年的毒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選譯,笑得好笑出醒悟、笑回善性。
  • 《笑得好》表面是笑話,內蘊是世道、是人心。看《笑得好》怎樣「笑得好」?將心比心。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話」,同時,比一比、較一較今昔,願天下人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點:剩個窮花子與我混混!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