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
大約自西元前900年起,愛琴海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逐漸開始復甦。此地區的陶繪,也開始了一段新的生命,也就是我前文所提的「第二波發展」。它是以希臘半島上的希臘古典文化為中心,一直延續到西元前200年左右為止。這一波的陶繪發展過程很有趣:它也是從簡單的圖案開始,可是進展的速度很快,在短短的500年之內,就達到相當成熟的狀態。就好像是把一般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用好幾倍的速度來走完。同樣一種技能作第二次嘗試,進步的速度的確不同。另外,這一波的陶繪作品有一點額外的價值:這個時期希臘繪畫倖存的很少,所以這些陶繪作品,是後人窺探當時希臘繪畫風格的一個窗口。
這一波的陶繪發展過程的前段可以簡化成幾個階段:(一)簡單圖案(二)複雜幾何圖案(三)幾何圖案加動物或人形圖案。在第三階段的晚期,出現了許多極為精細複雜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出自被學者稱為「Dipylon Master」的陶繪師。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裡,收藏有兩件這位陶繪師的作品,可以看到它們的表面繪有一圈又一圈、線條細緻、種類繁多的圖案。




愛琴海地區黑暗時期的嚴重程度,讓倖存的新一代希臘社會,幾乎完全忘卻了黑暗時期之前的希臘文化,包含書寫文字在內。所以當造成黑暗時期的災禍過去之後,希臘人開始從另外一個鄰近的族群——腓尼基人(Phoenician)重新學習創立一套書寫文字,而成為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希臘字母。後來羅馬人又將之略加修改,而成為拉丁字母,也就是台灣所謂的「英文字母」。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與Dipylon Master同時期的重要陶器,在它的肩部有至今所發現最早的希臘字母鑴刻,其中有些字型還是原來腓尼基字母的形狀。這一組鑴文,是一段六拍子的韻文。最有趣的是:它像許多閃米語系的文字一樣(包括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和腓尼基文),是從右到左書寫的。許多西方文字從左到右書寫的習慣,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

古希臘陶繪第二波發展過程的後半是由圖案進入敘事的畫面對象,變成以人為主動物為輔。內容起初和俗世有關,但是會逐漸轉移到神話故事的情景,這一波發展也帶來了兩種新的呈現技巧來應付畫面的複雜化。第一種技巧被稱為「Red-figure painting」,是以燒烤後會變紅色的陶身為底,塗上稀釋了的陶液,再用尖刀把人和動物部分的稀釋陶液刮除。因為稀釋了的陶液,燒烤後會變黑色,所以被刮除的人和動物形象,就以紅色出現。



Red-figure painting風行了一陣子,但是它的限制,在於用尖刀刮出來的線條和輪廓比較不柔軟流暢,而且線條的粗細也比較不容易隨機地動態調整。所以第二種呈現技巧又被發展出來,稱為「Black-figure painting」,是以軟筆沾上稀釋了的陶液,在燒烤後會變紅色的陶身上,畫出人和動物的形象。


雖然雅典附近的陶土,在燒烤之後會變成紅色,但是在希臘的其他地區,可以找到在燒烤之後會變其他顏色的陶土,所以後來希臘的陶繪,使用越來越多種的顏色。下面這一件陶器,就是一個漂亮的例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組陶繪,是在描繪希臘神話裡的女戰士族Amazon(亞馬遜)作戰時的場景。這種場景,被稱為「Amazonomachy」,是當時陶繪師喜歡採用的主題之一。畫面裡白色肌膚、著紅衫的角色,就是那些Amazon女戰士。這個時期的陶繪,常常用白色來呈現女性的肌膚。


這一座博物館,也收藏了幾件美麗的白陶,下面是兩個例子,其中一件來自希臘文化圈邊緣的塞普路斯島。


到了西元前300年左右,作為第二波陶繪發展原動力的雅典城邦已經衰落了,因此希臘的陶繪藝術,也逐漸成了明日黃花,僅供後人憑弔了。@#(未完,待續)
──轉自作家行雲部落格
(點閱【愛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