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捷爾(1908~1973)紐曼(1920~1995)
庫貝利克流亡海外之後,曾經由紐曼和雪伊納短暫地帶領捷克愛樂,一直到1950年才由塔利赫的高足安捷爾接任首席。安捷爾實質地讓捷克愛樂成為世界知名的樂團,1959年他曾經帶領樂團出訪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日本和印度巡迴演出達三個月之久,1965年和1967年則分別率團到美國和加拿大演出。

安捷爾不但擴大了捷克愛樂演奏的曲目,並且灌錄了很多獲得大獎的經典錄音,例如1947年版的史特拉汶斯基《伊底帕斯王》就榮獲法國ACC唱片大獎、1963年版史梅塔納《我的祖國》也榮獲法國唱片大獎等等。安捷爾的指揮特色綜合了精準與詳盡,能夠統合樂曲的完整架構與細微複雜感情,並且以一種淺顯易懂的肢體語言讓樂團展現出宏觀的音響與樂思。
和庫貝利克的流亡經驗相似,安捷爾在1968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粗暴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之後,憤而決定離開祖國。他入籍加拿大並且擔任多倫多交響樂團總監,1973年於加拿大終老。
- 紐曼(1920~1995)
紐曼於1968年遞補安捷爾的樂團總監職務,1920年他出生於布拉格的音樂世家,在布拉格音樂學院修習Josef Micka的小提琴課程,同時也師從Metod Doležil和Pavel Dědeček學習指揮;隨後在1941年組立了後來聞名於世的「史梅塔納四重奏」,他擔任小提琴和中提琴,1948年因為庫貝利克生病而暫代登台指揮捷克愛樂。
紐曼在正式接掌捷克愛樂前,已指揮過卡洛維瓦利國家樂團、布拉格交響樂團、布拉格愛樂、柏林喜歌劇院、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等樂團,累積相當的指揮功力與國際歷練。而且他和庫貝利克、安捷爾一樣,都反對高壓專制的政權。1968年「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被武力鎮壓後,他辭去萊比錫布商大管弦樂團總監一職以示抗議;1989年「天鵝絨革命」期間更和哈維爾一齊領導文化界,和平推翻了捷克共產政權,音樂家和詩人再次聯手抵抗專制強權,締造了捷克的新未來。
提琴家出身的紐曼,非常著重弦樂部的細膩度與歌唱性,在他們所灌錄的德弗乍克、馬勒、馬替奴交響曲全集當中不難發現這些特質,至今仍為全球愛樂同好們所津津樂道。紐曼和捷克愛樂一起合作過25年之久,1993年9月13日,捷克愛樂特別頒贈了「終身榮譽指揮」的榮銜給他,以感謝紐曼對於捷克愛樂與推廣捷克音樂的貢獻。
1990年9月30日之後
紐曼在1990年9月30日卸任之後,捷克愛樂又歷經了貝洛赫拉維克(1990~92)、阿布雷希特(1993~96)、瓦列克(1996~98)、阿胥肯納吉(1998~2003)等著名指揮家。馬超(2003~07)從2003年開始接任總監,因為他曾經在2006年受到日本富士電視台的邀請在日劇《交響情人夢》電視劇中客串指揮大師一角,因此廣泛地被年輕族群所接納與喜愛,許多年輕人和從未接觸過古典音樂的朋友們都因為這齣日劇而開始喜愛上古典音樂,而一起演出的捷克愛樂也在亞洲地區衝高了知名度。


【作者簡介】
高嵩明
1991年畢業於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擔任過書店店長、量販店經理以及高科技光通訊公司的業務經理,現為臺中活力文化咖啡館館長。
多年來,高嵩明始終致力於推動文化國民外交。藉由在活力文化咖啡館陳列販售專業文化書籍、各種經典版本的古典音樂CD、DVD,以及「活力文化講堂」的開設,他引介許多歐、美、日等地區的文化給國人欣賞與體驗;同時,也應邀於國內各級學術單位、機關、企業、社區團體作「歐洲深度文化之旅」以及「古典音樂欣賞」的演講,並不定期擔任隨團講師帶團到中歐和日本地區進行深度文化之旅。
2006年5月4日,高嵩明獲頒捷克共和國「國家之友獎」,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榮獲此獎的台灣人;2009年再次獲頒捷克共和國「卓越貢獻勳章」。#
(點閱【捷克經典】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