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捷克(五)】
布拉姆斯的提攜讓他揚名國際
1875年,他以交響曲和若干室內樂作品向奧地利政府申請青年藝術家國家獎勵金。當時擔任評審委員的音樂家布拉姆斯(1833~1897)和樂評家漢斯力克(1825~1904)非常欣賞德弗乍克的音樂才華,特准連續頒發五年獎金,使得他能夠衣食無虞,更加專心於創作,也使得這兩位音樂大師的情誼傳為樂壇佳話。布拉姆斯更熱心地將德弗乍克引介給出版商吉姆洛克,1878年,德弗乍克接受出版商建議而創作的8首《斯拉夫舞曲第一集》深獲好評。《斯拉夫舞曲第一集》採擷了諸如史科其納、弗立安、蘇塞茲卡等波希米亞鄉間所流傳的舞曲旋律,充分展現出斯拉夫民族奔放的活力與熱情;原為鄉村農民之間所流傳的舞曲,經由德弗乍克的巧思安排,一舉躍上了代表菁英文化的音樂會曲目,更開啟了德弗乍克邁向國際舞台的第一步。

1886年,德弗乍克再接再勵地出版了《斯拉夫舞曲第二集》,此時他已經成為史梅塔納去世之後,國際間所一致推崇的捷克音樂代言人了。1888年,他結識了來到布拉格訪問的柴可夫斯基並且與其成為好友,隨後還受邀於1890年訪問莫斯科與聖彼得堡,同年他也當選了捷克科學藝術院的院士。德弗乍克的政治傾向雖然沒有像前輩史梅塔納那麼鮮明地高舉民族意識,但是他卻堅決地以捷克人為榮,當他的樂譜出版商將他的名字印成德語化的Anton Dvorak時,馬上引起他的抗議並且還大吵了一架。
在經濟情況好轉之後,德弗乍克於1884年在布拉格西南方約60公里處普利布蘭礦城邊的維蘇卡村購置了兩棟別墅,實現他多年來的鄉間生活願望,除了冬天回到布拉格和受邀前往美國之外,他都待在這裏,享受寧靜的作曲生活並以餵養鴿子為最大的娛樂。
德弗乍克於1892年秋天,接受紐約「美國國立音樂院」創立者莎芭女士(1850~1946)的聘請,跨海前往美國擔任該院的院長,藉以提昇美國的音樂水準。旅美期間,他親身體會到截然不同於歐洲的文化衝擊,美國的環境引發了他對黑人靈歌與印第安原住民音樂的強烈興趣,再加上他在愛阿華州的捷克移民村避暑時,思鄉的情緒更激起他創作的無限靈感,於是陸續完成了e小調第9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F大調第12號弦樂四重奏《美國》以及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等膾炙人口的傳世傑作。
有關於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的創作過程,德弗乍克曾經表示,他是直接汲取美國民謠的精神做為此曲的創作架構;紐約這個雄偉又極具活力的大都會所帶給他的文化衝擊,則在第一、四樂章充滿張力的音符間表露無遺;而第二樂章,也就是國人所熟悉的《念故鄉》旋律所出自之處。德弗乍克說他是經由閱讀美國詩人隆菲洛(1807~1882)所著描寫印第安英雄神話史詩的《海華沙之歌》而獲得的靈感。
為捷克作育音樂人才
德弗乍克返回捷克之後於1900年開始創作他的名歌劇《魯莎卡》,在這部類似美人魚公主抒情童話般的歌劇中,他充分融合了大自然的景物與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以高雅溫柔的旋律貫穿全劇,尤其劇中水仙女魯莎卡所詠唱的愛情之歌更是成為許多女高音所鍾愛的演唱曲目!

1901年德弗乍克被任命為布拉格音樂院的院長,並且為捷克的樂壇培養出兩位出色的音樂家─諾瓦克(1870~1949)和約瑟夫‧蘇克(1874~1935),蘇克後來更成為他的女婿,而他的孫子也就是德弗乍克的外曾孫名字也叫作約瑟夫‧蘇克(1929~2011),是一位聞名國際的小提琴大師,為捷克的Supraphon唱片公司灌錄了許多經典名盤!

在國民樂派的諸位大音樂家裏,德弗乍克作品中的民族主義色彩雖然並不那麼鮮明,但是他往往能夠根據自己所繼承的波希米亞傳統,再加以吸收因緣際會所接觸到的不同文化,巧妙地融合各式各樣的庶民文化,創作出日後成為菁英文化主流的瑰寶。真是令人不得不對他感到佩服與敬仰,也更要感謝他為人類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未完,待續)
──節錄自《捷克經典》近代歐洲的音樂搖籃/柿子文化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