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節氣】2017大暑值中伏 養生保健妙法傳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364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二十四節氣大暑

「小暑」節氣過後15天左右「大暑」登場,2017年在陽曆7月22日交節。大暑是黃曆的六月中氣,也是夏季最後的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所說大熱就是「大暑」。

2017年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宋代尤袤《大暑留召伯埭》詩吟大暑:「清風不肯來,烈日不肯暮」,在這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今人聞此詩當心有戚戚焉!同樣是宋代詩人的孔平仲有《大暑》詩云:「飛鳥不敢度,鳴蟬應自焦」,以動物反映人心炙熱的焦態,現代人看來,應得苦夏中會心之笑。

 蟬鳴的夏日(詩韻/大紀元)
蟬鳴的夏日(詩韻/大紀元)

大暑至萬物榮華  三伏熱五穀結

古書《逸周書.時訓解》中記載大暑時節的物候:「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在暑熱鬱鬱的時節常伴著猛烈的雷陣雨,大雨時行、土潤溽暑,這帶給喜溫的農作物迅猛竄長的契機。俗諺云:「大暑熱不透,收成就不夠」,表示大暑不熱乃是氣候不順的現象,當年的收成會不好。中國許多地區有「三伏不熱,五穀不結」的農諺;《管子》說:「大暑至,萬物榮華」。所以說,炎熱、大雨讓人難當,不熱、缺水又讓人犯難,世事難兩全,要得就要付出代價嘛!

三伏熱,五穀結。(Fotolia)
三伏熱,五穀結。(Fotolia)

冬病夏治契機  大暑三伏日養生

大暑節氣在三伏天之中,也是掌握「冬病夏治」的時機。從五行學說來看「伏日」是潛藏之日,靜心調養身體正是時候。中國養生文化中善於掌握調理身心的時機,並且善於利用天地陰陽之氣來補強身體。若身體虛弱或畏寒的慢性病可以在陽氣旺興的「三伏日」進行調理。2017年三伏日是 7月12日、7月22日和8月11日,前後共一個月時間。大暑日7月22日剛好遇到「中伏」起點,年中最熱的時點,不妨悠活養生防溽暑,掌握這段時期增強身體的陽氣、增強身心的活力。這裡介紹一些常見的大暑節氣中民俗保健方法。

大暑 保健養生之道

大暑跳  增元氣

大暑天熱,身體裡的陽熱之氣也最旺盛,在大暑節氣中輕鬆地跳一跳,俗稱「大暑跳」,可以刺激腳底穴道,趕跑體內累積的寒氣,讓血液循環更好。

「大暑跳」怎麼作?選個合適的地點不穿鞋赤腳彈跳,跳起觸地後就又彈跳起,腳底好像裝彈簧彈跳一般。輕鬆跳一跳,但是要保持運動適度,避免過猶不及喔!

大暑排溼熱聖品

大暑雖然天候溼熱難耐,然而這時也是清除體內溼熱、濁熱的好時節。清除溼熱不用冰品、冷飲,醫家都說,冰品、冷飲過量反而導致燥熱危害身體健康。大暑天排溼熱的養生作法採「清補」,食用清熱、解毒、退火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絲瓜、西瓜、綠豆這些夏季當令的食材,還有紅豆、薏苡仁等等都是「清補」的良品,有祛濕防燥的效用。

「仙草」也是常見涼補聖品。有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具有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芋圓仙草凍,是夏日消暑甜品。(蘇玉芬/大紀元)
仙草凍,夏日消暑甜品,加上芋圓口感更多元。(蘇玉芬/大紀元)

伏薑、薑棗茶  補脾胃去寒氣

三伏天是吃薑補調理身心的好時機。熱天時體表熱,吃冰喝涼使得脾胃反而比較虛寒,尤其是長時間呆在冷氣房中的人寒氣更重。帶皮的薑可以暖脾胃去寒氣,加上天然維他命C聖品的大棗作成熱的「薑棗茶」,補脾胃、宣發肺氣,也是治冬病的食療良方。每年喝薑棗茶最適合的時期是從立夏開始一直到三伏的前一天為止。

紅棗茶(fotolia)
帶皮生薑加紅棗煮成薑棗茶是三伏天冬病夏治」良飲,溫補脾胃去寒氣。(fotolia)

山西、河南等地區,三伏天的傳統保養品是「伏薑」。把帶皮的生薑切片或者搾汁後拌上紅糖(黑糖),然後裝入容器中蓋上紗布放置在太陽下晾曬吸收更多的陽氣,等到它充分融合後食用。據傳伏薑有暖身保健的功效,尤其是對一般常見的老寒胃、傷風咳嗽等症狀有奇效。

吃粥  生津清暑

粥能生津補氣養生。古代神醫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之四》說:「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大抵養生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不過寢食之間爾。」他引用張耒《粥記》說︰「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粥生津治臟腑燥涸,夏天上選,也是適宜終年食用的養生保健食物。只是食粥時醣的吸收快速,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

《本草綱目.穀之四》記載:「粳、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又說粳米、粟米、粱米粥主治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其中集錄有常用的粥品效用提供後人參考,比如常食用的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腫、辟邪癘;綠豆粥解熱毒、止煩渴;薏苡仁粥除濕熱、利腸胃。其他例如:胡蘿蔔粥寬中下氣; 菜粥健胃益脾;生薑粥溫中辟惡;薺菜粥明目利肝;枸杞子粥補精血、益腎氣;芹菜粥去伏熱,利大小腸。可見米搭配其他食材可作成各式各樣的粥,適應各人所需,補身健身妙用無窮。

菜粥健胃益脾。(容乃加/大紀元)
菜粥健胃益脾。(容乃加/大紀元)

大暑民俗 送王船

中國南方浙江、福建沿海的居民,大暑時節有送「大暑船」出海的習俗,借此把瘟疫送走。浙江的台州的「送大暑船」民俗祭素有盛名,民諺流傳「送大暑,保平安」。在清人兪樾見同治年中臨海縣民送「大暑船」,留下賦有神秘色彩的靈異記載(《右台仙館筆記》)。當年,瘟疫散播過大暑仍不癒,所以臨海縣民於次年相約以大船供奉瘟神,並將瘟神送出海。現在台州製作的「大暑船」長約15米,寬約3米餘。

在台灣也從大陸傳來這風俗,以南部屏東東港「王船祭」最富盛名。東隆宮三年舉辦一次的廟會「王船祭」,為期一週的祭典以「燒王船」最是壯觀,馳名遠近。

吊車將王船高高吊起,安放在堆積如山的金紙上,即將展開整個王醮的最高潮--燒王船。(陳素琴/大紀元)
王船醮廟會的最高潮–燒王船即將展開。(陳素琴/大紀元)
安定鄉蘇厝真護宮王船醮,引來數千民眾圍觀燒王船儀式。(賴友容/大紀元)
臺灣臺南安定鄉蘇厝真護宮王船醮,進行中的燒王船儀式。(賴友容/大紀元)

大暑悠活攬寰宇

大暑時節,宜潛伏深居、悠悠舒活。敞開心懷攬寰宇,伴隨著炎熱的大暑,有蓮花的丰姿,有螢火蟲的幽燦。蓮花的勁節丰姿從宋朝周敦頤詠蓮以來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標竿,自古更是佛供前虔誠素心的代言,螢火蟲點亮一盞螢燈、閃亮一方世界,不可勝數的螢火蟲豈不點亮十方世界?大暑,豐藏不可盡數;潔淨身心,送瘟疫自然遠離。

蓮花又稱荷花,大暑正蓮花盛開時。(王嘉益 / 大紀元)
蓮花又稱荷花,大暑正蓮花盛開時。(王嘉益/大紀元)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