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5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Milene Fernandez報導,張小清編譯)久負盛名的、也是全球唯一的寫實藝術大賽——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沙龍,於5月13日至6月1日在紐約曼哈頓薩馬岡帝俱樂部(Salmagundi Club)向公衆展出了本年度的獲獎作品。展覽落幕後,全部獲獎作品仍可在官網瀏覽。
不同於聚焦名家和藝術品銷售的藝術展會——如意大利的威尼斯雙年展、紐約弗里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及邁阿密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藝術復興中心沙龍展是規模更加盛大的藝術競賽。雖然它也展出待售作品,但其主要宗旨還是延續「巴黎沙龍」(Paris Salon)和倫敦王家藝術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傳統,致力倡導視覺藝術領域的卓越表現。
藝術復興中心由著名收藏家弗雷德里克‧羅斯(Frederick Ross)創立於1999年,18年來已成爲復興寫實藝術的先導。沙龍展迄今已舉辦12屆。本屆評委會的11位成員中,有博物館館長、藝術史家、雜誌編輯、出版商,也有學院與寫實畫室的創辦人以及著名畫家。共有63國藝術家的3,100件作品報名參展,其中82幅作品脫穎而出,獲得最佳具象、最佳肖像、想像現實、社會評論、風景、靜物、錯視畫(trompe l’oeil)、素描、雕塑等等眾多獎項。

據藝術復興中心首席運營官卡拉‧L‧羅斯(Kara Lysandra Ross)介紹,自2010年起,沙龍展報名作品的數量每年均以十位數的百分比增加,今年更比去年增長25%。
中心創辦人弗雷德里克‧羅斯除了擁有19世紀繪畫的宏富收藏,也是研究19世紀法國油畫家威廉‧布格羅(William Bouguereau)的專家。他在致辭時表示:「最好的藝術能讓人落淚、抓住你的內心情感,它的美勢不可擋,可以瞬間打動你、將你完全吸引住。」
頗為挑剔的藝術眼光
前來參觀的藝術家們也就展出作品和記者交流了一些不同看法,如有些畫作是否太像照片,創作構思是否應更注重涵義,以至展品整體上是否有點像「大喊大叫」(shouting out)、缺乏沉靜柔美令人回味的特質等。
卡拉‧羅斯坦承,這與看照片評選作品的機制有關——報名藝術家需通過電腦發送作品圖像:按照片畫出的作品,在電腦屏幕上看起來效果更好,不過可能缺少通過寫生觀察呈現出的細膩微妙的繪畫性。受侷於科技手段,作品遴選上存在偏頗是可能的。
不過,展覽中終究還有因沉靜的古典美而吸睛的畫作,應是模特寫生輔之以想像的作品,最突出的要數獲沙龍展榮譽提名的《浴者》(Bather)。

十字路口的寫實藝術
自從各種現代派藝術思潮紛至沓來,特別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藝術的去技巧化主導了西方藝術院校,繼而影響到公衆的審美觀。雖然今日世界的信息資訊比任何時代都發達,但就視覺藝術領域而言,傳統價值顯然不是主導。「我們處於黑暗時期。」藝術復興中心的姐妹組織「達‧芬奇計劃」(The Da Vinci Initiative)負責人曼迪‧賀爾倫尼奧斯(Mandy Hallenius)如是說。該計劃也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以培訓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寫實功力爲宗旨。
令人欣慰的是,藝術復興中心成立18年來,不懈發聲呼喚寫實藝術的回歸,同時有理有據地反駁現代派藝術觀念,卡拉‧羅斯表示,如今有成千上萬的藝術家以其創作實踐響應復興藝術傳統的理念,還有同樣眾多的藝術家在該中心認證的多個藝術院校學習。

活躍於1667—1890年間、每一年或半年舉辦一次的「巴黎沙龍」,曾經是西方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盛事,如果將藝術復興沙龍展看作新時代的「巴黎沙龍」,或許可以從歷史中獲得一些借鑑。
「巴黎沙龍」作為法國唯一的主流藝術展,由於標準非常嚴格,落選率也極高——1863年著名的「落選者沙龍」(Salon des Refusés)即由此而來。而這種嚴格,也深深影響到當時寫實藝術家們的創作方向。藝術復興中心的方向則顯然不同,除了評選上依賴電子技術,也致力於在作品質量方面更兼容並包。

何妨想像,隨著寫實藝術的復興,更多的文化機構和博物館(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能與藝術復興中心合作,或獨立舉辦崇尚高超寫實技巧的寫生藝術作品沙龍。或許,作品遴選方式及獎項設置的變化,能促生面貌不同的沙龍展,激發藝術家們創作出更多動人心魄的藝術作品。
繼紐約展出後,第12屆藝術復興中心沙龍展還將移師西班牙巴塞羅那,於9月22日至11月26日在歐洲現代藝術博物館(MEAM Museum)展出。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