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中

復活節來喫茶

洛杉磯「茶藝花藝種子教室」的茶藝教席楊綺真為學員講解茶人文化。(徐綉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文│徐曼沅

四月大地回春,洛杉磯開滿了朝氣蓬勃的花草。華人若到西方超市裡一定也看到了不少復活節相關商品。最常見的就是復活節兔和彩蛋,還有各式似繽紛的小杯子蛋糕。雖然華人大多都不常慶祝這個源自西方天主教習俗的節日,但在春天伊始,不妨感受復活節氣氛,體驗早春露水,放下煩心俗念,一起來喫茶。

茶席布置,也是中國傳統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徐綉惠/大紀元)
茶席布置,也是中國傳統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徐綉惠/大紀元)
品茗、倒茶都有相關要求,不可含糊。(徐綉惠/大紀元)
品茗、倒茶都有相關要求,不可含糊。(徐綉惠/大紀元)

冬茶清香味醇厚,而春茶則香氣濃郁,以香氣層次豐富為人所稱道。洛杉磯「茶藝花藝種子教室」的茶藝教席楊綺真表示,茶樹生生不息,以臺灣茶為例,過去茶園一年依春、夏、秋、冬四季採收,現在因氣候轉變,還有冬片茶與早春茶。

聞香杯、品茗杯是喝茶入門的器具,白底易於欣賞茶色。(徐綉惠/大紀元)
聞香杯、品茗杯是喝茶入門的器具,白底易於欣賞茶色。(徐綉惠/大紀元)

「茶」不僅廣受東方人喜愛,西方許多國家也酷愛喝茶。但中華茶飲文化淵遠流長,傳承發揚中華文化更是許多旅美華裔的心願。一位參與「茶藝花藝種子教室」的王小姐表示,自己學了一年,家人和孩子們對茶的觀念完全改觀,她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們都覺得中華茶文化很特別,過去喝茶是「牛飲」,現在已經懂得先聞香、後品茗,拿出小巧的杯子,靜心喝茶。

楊綺真表示,傳統「茶人」重視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靜觀自得的態度。古云:「水為茶之母,人為主,茶為器。」泡茶真正關鍵的還是飲茶人,中國傳統茶文化其實是在培養一種「上善若水,隨圓就方的」人生觀。

參與茶藝課程半年多的陳小姐表示自己過去也喝茶,但從沒有去細分各種茶之間的區別,根本不懂茶。因為這個課程,陳小姐認識了不同品種的茶葉,接觸了各種品種的紅、綠茶,不僅是懂得欣賞茶色,還學會了茶席佈置及相關的飲茶禮儀。

王小姐認為參與課程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怎麼「喝好茶」,過去偶獲好茶也不知道要怎麼喝,就像「牛嚼牡丹」,浪費了這些寶貝。喝茶時要考慮時間、溫度、置茶量,這三要素是泡茶的基本功,王小姐來學之前完全沒概念,但現在也越來越懂茶,小孩們也很喜歡,透過一點點的喝茶時間,建立親子關係、聯繫情感,雖然自己與孩子們都還不懂各種茶,但一點一點喝,自然能體會人在草木之間的品茗樂趣。

古云一年之季在於春,採於冬眠初醒鮮芽的早春茶,因受惠於溫和陽光,照射時間短,所以含有獨特淡香,茶湯金黃晶盈,回甘韻足。楊綺真建議民眾利用洛杉磯的好環境喝茶,在春天可以採摘自家院子裡的花來泡茶。

楊綺真表示每年四月初,柑橘類的果樹會開花,這些花瓣香氣濃郁,很適合與茶一起飲用,例如白色的橘子花,五瓣花朵沁發清香,其花語是素雅、高尚、清純如水,與茶相匹配。洗淨瀝乾花瓣後配上各種紅茶都很合適。

楊綺真提醒讀者,喝花茶時不需選用過於名過的茶葉,若是用了上好的普洱、滇紅,或者是臺灣高山茶那可能會導致「正正得負」,既失去了花的清香,也破壞了好茶本身的滋味。

傳統製茶人說「春香夏澀」。冬季茶菁的生長速度緩慢,節氣在交春後因溫度適中並逐漸回暖即開始萌發新芽,這時採茶、製茶正是時候。就像西方復活節彩蛋,以蛋象徵初春一切恢復生機,而復活節兔子象徵多產和生命力。中國的春茶也有此寓意。◇

責任編輯:吳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間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飲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還能讓我們靜心、寧神,有助於去除雜念,以茶悟道,提昇生活與生命的境界。不論你平日喝不喝茶,別錯過四月天與茶約會的好時機!俗語說「一兩黃金一兩茶」「一兩明前一兩金」,其實,愛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從文化的視野出發,講講四月天的茶知識,順及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茶。
  • 寶塔伴茶詩,唐詩一經典,!中唐隱士陸羽開啟了中華茶道,他透過實地調查研究寫下《茶經》,系統地介紹了茶道,包括怎麼造茶、煮茶、飲茶,怎麼運用茶具、茶器,也介紹了茶史、古人茶事、哪裡有好茶等等。陸羽《茶經》把藥用之茶轉入飲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藝術就蓬勃發展了。本文要介紹的這首元稹的寶塔詩《茶‧一言至七言詩》貼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緻內涵與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誼。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國人的傳統飲品,上古時代神農氏便使用茶來解毒。到了唐代,茶聖陸羽寫成《茶經》,將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許是茶本身苦口卻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備著哲思與禪機,茶與文人士大夫的關係尤為密切,故而在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雅號。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