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鹿港天后宮花燈 四大美人婀娜迎賓

今(2017)年適逢丁酉金雞年,鹿港天后宮的元宵花燈展以「雄雞唱韻」為主燈。(曾晏均/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73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晏均台灣彰化報導)「花燈吐豔映新春,明月生輝度佳節。」每年新春過年,台灣彰化鹿港天后宮周圍街道掛滿紅色燈籠,張燈結綵喜洋洋的氛圍,都會吸引人山人海的遊客匯集到這純樸小鎮沾喜氣。他們在參訪百年老廟祈福的同時,也會欣賞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的四大美人主題花燈。

文風小鎮賞花燈 傳統習俗流傳至今

鹿港小鎮人文薈萃、文風鼎盛,孕育了許多企業家。走在老街,昔日書香傳家的文人氣息,從住戶家別出心裁的門聯上仍可見一斑。過年應景的春聯講平仄、說理、求吉祥,最常見的是嵌入店名,一語多意,創意十足,遊客觀之不禁莞爾!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元宵觀賞花燈的習俗最早源於漢朝初年。據古籍記載,唐開元年間,家家張燈結綵,象徵學子前途光明,其中也有「彩龍兆祥,民阜國強」之意,風俗流傳至今。

「五光十色花千樹,奼紫嫣紅不夜天。艷艷燈籠高高掛,唯求福祉百萬年。」現代作家颯然的一首《元宵》道盡了民眾內心祈求平安的渴望。而鹿港天后宮的香客大樓每年都會推出應景花燈展,邀請花燈大師林健兒打造新春花燈,而每年的創意花燈都讓遊客十分驚豔!

鹿港天后宮2017年的元宵花燈展以「雄雞唱韻」為主燈。(曾晏均/大紀元)
鹿港天后宮2017年的元宵花燈展以「雄雞唱韻」為主燈。(曾晏均/大紀元)

丁酉花燈雄雞唱韻 四大美人展婀娜

今(2017)年適逢丁酉金雞年,鹿港天后宮的元宵花燈展以「雄雞唱韻」為主燈,搭配「四大美人」花燈。其製作雕琢精巧,線條極美,王昭君、楊貴妃、西施和貂蟬等古代四大美人亭亭玉立,傳統文化結合藝術的巧思,令人拍掌叫好。

天后宮主委張偉東另介紹,宗教類副燈有觀世音、韋陀尊者等,工藝之精緻,對每個細節都嚴謹推敲,顯示出對神祇的敬畏尊崇。

人物花燈王昭君出塞,彈奏琵琶。(曾晏均/大紀元)
人物花燈王昭君出塞、彈奏琵琶。(曾晏均/大紀元)
人物花燈貂蟬焚香拜月。(曾晏均/大紀元)
人物花燈貂蟬焚香拜月。(曾晏均/大紀元)
西施浣紗。(曾晏均/大紀元)
西施浣紗。(曾晏均/大紀元)
人物花燈楊貴妃,搭配牡丹花燈,盡顯雍容華貴。(曾晏均/大紀元)
人物花燈楊貴妃,搭配牡丹花燈,盡顯雍容華貴。(曾晏均/大紀元)

「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四大美女的故事

沉魚:形容西施

傳說春秋時代的西施在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顏,都驚豔得沉入江底。

落雁:形容王昭君

傳說西漢王昭君出塞時,行於大漠途中,遠離家鄉的悲痛,又想到自己命運坎坷,因而彈起琵琶《出塞曲》。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墜落於地。「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形容貂蟬

相傳東漢末年,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恰好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蟬容貌之美勝過明月,月亮看到後都躲到雲彩後面,故稱為「閉月」。

羞花:形容楊貴妃

唐代楊貴妃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花瓣收縮,花葉垂下,剛好被宮女看見了,從此傳言,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自知不如,羞愧得低下了頭。@*

福祿壽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福祿壽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觀世音菩薩與韋陀尊者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觀世音菩薩與韋陀尊者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武財神與其坐騎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武財神與其坐騎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龍王三太子與風神爺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龍王三太子與風神爺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龍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龍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鳳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鳳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獅子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獅子花燈。(曾晏均/大紀元)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麗的彩虹自古以來即流傳了許多浪漫傳說,傳說看到雙彩虹的人,可以心想事成!國境之南的天空出現雙彩虹美景......
  • 從伍龍步道往山上走,步道兩側只有少許早開的梅花綻放迎賓,光禿的枝椏上許多未開花的花苞,正等待著冷冽冬風來催促開花。
  • 冬季的霧台氣候瞬息萬變,遠方山頭不時出現雲霧飄渺,山中層巒重疊,簇擁著這無盡優美山色,勾起詩人魂上身,遐想置身世外桃源耳根清靜,這自然的境界滌蕩心中塵垢........
  • 「過年」是怎麼來的?很久很久以前,關於「過年」有這樣的傳說和文獻記載,一起來看看怎麼驅趕年獸?神荼鬱壘怎麼驅邪?這些傳說和文獻記載中有什麼共通點嗎?
  • 歷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則知名的對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因為這個對聯,他成為馬員外的女婿,又在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成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談。對聯中提到的「走馬燈」,有著悠久的歷史,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本期「紀載香港」就邀請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詳析「走馬燈」的歷史淵源、特色和手工製作遇到的困難。
  • 位於上環蘇杭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劉永康提供)
    一個平日的下午,小弟經過上環蘇杭街,看見有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開着,二話不說,走進去見識見識!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