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志曰:峨眉山是中國第一大山。因軒轅黃帝在此得天皇受道,普賢菩薩示現象容而名揚天下。峨眉山中琳宮紺殿林立,猶如棋子布在雲巖之間。更有山花夾道,香氣襲人。山中寶剎於雲中隱隱而現,宛如人間仙境。歷代王臣因仰慕峨眉勝境,大力扶持,修建寺院道觀。名流俠士投棲此地,或參禪悟道,或降香祈福,古往今來絡繹不絕。
觀宇宙之大 覽天下之小
峨眉高峻,周圍大小群山均依勢盤礡。因此遠觀峨眉有超拔出塵之象,嚴峻巍峨之儀。置身峨嵋,心境猶如登峰造極,曠觀宇宙之大,俯視天下之小。且雲霧繚繞,鍾靈毓秀,所以能使遊客睹境明心,觸機悟道。
東漢明帝永平六年(63年),有一位蒲公上峨眉山採藥,看到一鹿欹跡形如蓮花,非常驚奇,一直追到山頂,卻不見蹤影。於是問在山上結廬而修的寶掌和尚,和尚說這是普賢菩薩現象於峨眉山的緣故。由此峨眉山與普賢菩薩結下不解之緣。厚德遍及天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修行之果碩大曰「普」,廣濟大眾曰「賢」。這就是「普賢」名號的來歷。
從峨眉山光相寺佛殿往西望去,但見三座高峰直插雲天,經年積雪猶如白銀。任由日月精華掩映相伴。蘇東坡說:「峨眉山西雪千里。」
唐太宗從未到過成都,在其《詠秋日》詩中詠道:「還似成都望,直見峨眉前。」太宗以文德經緯乾坤,雖未親至峨眉,但峨眉自在帝王心中。或許,也是因這位千古帝王心胸高遠,山川地勝盡在心中囊括。
濟救蒼生 藥王成道
武則天臨朝後,一年天下大旱,敕命挑選數千洛陽僧人到天宮寺誦經祈雨。大眾之中有二人白眉皓首,僧人曇林派人說:「誦經結束後,請他們過來。」二人說自己是伊、洛水中的二龍。
曇林問他們,現在誦經祈雨,二聖是否知道。二龍說:「怎會不知?只是行雲布雨,需要天符敕命,我們不敢擅自而行。」
曇林執意懇求他們降雨,二龍說:「如果有修道之人奏寫疏章上呈天聽,我們就可從旁協助。」
孫思邈接到聖旨,於是速寫奏章,呈遞天帝,當晚就降下大雨。孫思邈覺得很奇怪,問:「我修心五十年,上天都不知道,為甚麼?」二龍說:「你沒有力濟蒼生,豈能榮登天界,位列仙班?」

於是孫思邈回到青城山,撰寫《千金要方》用以濟世安民。並在峨眉山燒製藥材,救濟民眾。書成之日,正是藥王登天之時。
大唐天寶年間,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反唐。唐玄宗幸蜀避難。一夜,唐玄宗夢到孫思邈向他詢問武都雄黃。玄宗醒來後命使臣送到峨眉山。由於山上煙雲繚繞,無法辨明前路,使臣就在山中大呼孫思邈。只見一老叟忽然而至,手指著一旁的磐石說:「把藥放在這兒吧。上面有謝表,你抄錄下來呈給皇帝。」使臣抄完一行,那一行就自然隱去,字符隨寫隨滅。待他抄完後,老叟已不見蹤影。使臣方才回過神來,這老叟就是藥王孫思邈啊。
一念思善 和風慶雲
唐宋元明清各朝君王對峨眉山多有敕贈。大明萬曆四十年六月十五日,明神宗敕賜峨眉寺院經卷時說,自古帝王以儒道治理天下。而儒術之外,還有佛門相翼並行。明神宗有感於天下太平、臣民樂業,仰思先祖洪德庇護,佛門正道協助教化,於是刊印678函經卷,頒布天下,以表大明皇帝敬天法祖之心,弘仁普濟之意,使天下海宇共享仁慈清淨之福。
明神宗特別引用先民之言:「一念思善,和風慶雲;一念不善,災星厲烈。」他說,聖喆之貴在於善。歷代皇祖不厭其倦地諄諄教誨。善在一人,會使一家敦睦,如果億兆人向善,四海則太平安樂。明神宗特別叮囑,凡是所賜經卷不准褻瀆擺玩,不准毀壞遺失,要虔心禮誦,敬奉珍藏。

聖皇有道 佛燈俱現
古志常云,四方名流俠士到西蜀登峨眉,有福之人會看到一處奇景,即佛燈。峨眉山志詳細記載佛燈出現的景致,深夜之時,人們趕赴山頂,先會看到瑩瑩冉冉的光影,隨後毫光逐漸成團搖曳,半空之中猶如漂浮著千朵蓮花,把山巖照射地明亮起來。這些亮光或是從林中而出,或是從雲朵中出現,由遠而近,冉冉飄動,璀璨灼目不可計數。
清聖祖辛亥年間,川湖總督蔡毓榮奉康熙之命入蜀祭祀山川,為大清祈福禳災,佑國庇民。蔡毓榮早有登臨峨眉,遊觀覽勝之意。於是趁公務之便,帶著隨從登上峨眉。但見雲海中陡然湧現燦爛的五光顏色,如圓輪蓬勃,如太極暈、大圓鏡,巍峨晃漾,照耀天地。眼前景致猶如山吐寶光,使澗壑峰巒,恍然成為璀璨顏色。隨侍不顧官級品階,都為眼前的景象高興地振臂歡呼。
時值夜晚,僧人來報聖燈出現。川湖總督立即起身走出室外,最初只看到虛空旋繞著一二盞燈,不久滿山滿天湧出上千的光燈,就像天上的繁星翳天一般,非常殊勝。
僧人對川湖總督說:「之前有達官顯貴、信眾居士為觀佛燈等了十多日,都沒有看到佛燈出現。總督剛到,竟在一天之內,連見佛光、佛燈勝景。您若不是有大福大德之人,豈能相見?」
川湖總督謙虛地說:「不敢當!這是承蒙我大清皇帝之福,為國祈福為民禳災,才能感得諸神顯現。我在這兒再次祝禱,願這光明佛燈,上為我聖皇天子護持萬年仁道,下為我黎民懇祈無量福田。」

清聖祖康熙四十一年春天,康熙帝在暢春苑親賜經卷給峨眉山數座寺院,並御書「慈燈普照」、「臥雲庵」,「離垢園」等書寶,欽差大臣海清、五哥前往峨眉山降香祈福。
康熙帝賜予臥雲庵僧人照玉「野雲」二字,並贈一幅僧詩字畫曰:
「何所問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
石漱泉聲細,林穿鳥路長。疏鐘沉夜雨,坐定俗情忘。」
峨眉山高聳奇特,曲折迴環。沿途琳宮瓊觀絡繹不絕。泉水從崖谷奔湧而出,千支百脈同聲澎湃,猶如長虹瀑布,盤繞在山麓之間。山峰冰雪凝結晶瑩,山勢半插雲端,嶙峋峻拔,似有超然出塵之意。山間雲霧繚繞,大小寺院、道觀若隱若現,令人慨然想見諸葛武侯的忠義、杜子少陵的氣節、詩仙李白的俊逸豪放、藥王孫思邈的濟世之功。大清進士丁文燦讚峨眉山是「宇宙間一大觀」,不為過也。@*#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