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19世紀學院派繪畫:政治與社會情境

[荷/英]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爵士(Sir 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黑利阿迦八魯斯的玫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1888年作,布面油畫,132.1×213.9 cm,私人收藏。(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19世紀歐洲的學院派繪畫,在上個世紀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保守的同義詞,只能以幾百美元的賤價賣掉;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藝術傳統的重新認識和尊重,學院派繪畫重獲藝術市場肯定,屢屢拍出數百萬美元的高價。如果不瞭解學院派,就不能真正理解19世紀西方藝術。學院派藝術家們並不像後世人那樣看待自己的作品,且其內部也有流派之分,這正是本系列文章將要討論的話題。
二戰以來,「學院派」(Academism)一詞就用來形容19世紀主流藝術家的作品(學院一詞在此時指英國王家藝術學院王家學院、法國的朱利安學院等)。所謂學院派藝術,專指那些在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運動中,受法蘭西藝術院訂立的標準所影響的畫家和藝術品,以及追隨、並試圖融合兩者作為風格的藝術。
學院派藝術也被稱為「華麗藝術」(art pompier)、「折衷主義」(eclecticism)等。學院派畫家在藝術訓練和創作上追求完美的極致而努力不懈,他們往往遵循嚴格的藝術準則學習與傳授技藝,並致力於在前人技法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代表人物包括威廉·阿道夫·布格羅、湯瑪斯·庫圖爾、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等等。
隨著現代藝術、前衛畫派的發展,學院派藝術不斷被詆毀,並被視為是感情用事、陳腐保守、缺乏創新、資產階級專屬、「沒有風格」等等。直到1970年代以來,後現代藝術開始發展,人們對繪畫藝術的歷史有了更為多元的看法,學院派藝術才重新受到重視。
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間,攝影尚處於起步階段,電影還要半個世紀才會問世。油畫、素描和版畫創作是那個時代視覺傳達的主要形式。學院派畫作是當時絕對的主流藝術。這是因為,當時的職業藝術家大多都是由學院或畫家工作室培養出來,他們都具備了學院派繪畫所需的基本技能。
在那個時代,這些學院派畫作絕對是藝術創作的主流,因為除了極少數例外,職業藝術家都是由學院或畫家工作室培養出來的,二者所傳授的均是這種類型繪畫所需的基本技能。作品中貫穿了18世紀提出的自由理念(freedom and liberty),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在表達言論自由,展示窮人困境,呼籲社會改革,致敬社會底層,總體來看,在表達對人性和人類的普世慈悲。
「布爾喬亞藝術」一詞被現代派運動所吸收,在整個20世紀的批評話語中一直居主導地位,至今仍被現代派人士所用。不過,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與20世紀的現代主義運動保持距離,並且承認這一術語不具意義。
「正如社會塑造藝術,藝術也可以幫助塑造出一個群體;在19世紀末期,學院派藝術可說是藝壇的主導。」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目前仍在使用這個詞的現代主義者那裡,這個詞已被做了另一種解釋,即這一時期畫作只是為那些負擔得起的富人畫的。出於這個原因,資產階級這個詞常常被學生誤解為指上層階級,但實際上,在形容19世紀繪畫時,這個詞是對中產階級的一種直接攻擊。
與其它行業一樣,藝術家需要出售作品來維持生計;而由於買畫是奢侈之舉,原畫往往由那些有餘錢的人購得。現代藝術如此,近代寫實繪畫也如此。但這並不意味著下層民眾對這些畫的喜愛程度不及富人。
藝術創造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一種反映,它在人們所生活、所呼吸的這個世界上傳播開來。當我們想到歷史長河中的文化時,浮現在腦海中的意象會是那一時期的繪畫、雕塑、文學、音樂、建築、服裝和美食等。正如社會塑造藝術,藝術也可以幫助塑造出一個群體;在19世紀末期,學院派藝術可說是藝壇的主導。
藝術家通過繪畫和雕塑向社會大眾表達自己,提出觀點,交流思想、價值觀和理念。本系列文章將考察19世紀下半葉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學院派畫家,以及這些畫家所屬的流派與運動。
19世紀,在美國和法國革命的感召下,政治和社會的動盪波及整個歐洲。正因如此,19世紀上半葉的藝術和下半葉相比,面貌明顯不同。
巴黎沙龍及其展出的作品類型在1849年有了很大鬆動,藝術家也發生了思維轉換;在英國,隨著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開始,則誕生了中產階級。
據(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網站介紹,「儘管戰爭、金融危機和社會動盪標記了19世紀的最初幾十年,受迅速擴張的國際貿易推動,英國的工業基礎持續增長。從1809年到1839年,進口額幾近翻了一番,從2,870萬英鎊達到5,200萬,同期出口額則增加了兩倍,從2,540萬增長到7,600萬。」
1815至1847年間,法國中產階級也成長起來,如朗多‧E‧卡梅倫(Rondo E. Cameron)在其著作《法國與歐洲的經濟發展》(Franc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urope)中所寫,「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包括運河的開鑿、自然水道的改造、輪船的引入、最早的鐵路和電報,都促進了國內和跨國貿易的發展。」
正由於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巨大轉變,19世紀上半葉的寫實藝術往往注重描繪歷史,後半葉的藝術主題則轉向日常生活和通俗小說。隨著藝術家在歷史、宗教、肖像、貴族生活繪畫之外獲得創作自由,新的繪畫題材一時大量湧現。
當前,隨著人們對傳統的重新認識和尊重,學院派畫家的很多作品也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屢屢拍出幾百萬甚至2000萬美元以上的高價。
本文是「19世紀繪畫」系列文章之一,閱讀全系列請點閱這裡。
作者簡介: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19世紀歐洲繪畫專家,現任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的首席運營官。
責任編輯:茉莉